
高中同学儿子大婚,跟前同学们珍视情谊,如约欢聚,捧场道贺。
正好十人一桌,宴间把酒话旧,少年时光相伴,让人留恋心颤。清晰记忆中,懵懂不知天高地厚;严师教诲里,分明飘荡家国沉重。话到动情处,眼眶还是不由自主出汗。
秋来冬去,相识相知;春生夏长,互促互帮。饿字当头,饥肠辘辘,从恐惧到麻木再到“曹操吃砒霜”,说的是住校生食堂天天必供——清水寡淡粗粝难咽——河捞红汤面。
自嘲本尊坐骑,前后缺少挡泥板,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每周末风雨无阻回家梦,为的是妈妈亲手做,吾儿自饱餐。
住校规定不准出校门,晚饭后轻松翻墙过。娱乐乏善可陈,怎抵挡电视电影勾人魂魄的丝丝春光?偷着去看《大西洋底来的人》《佐罗》《大篷车》……查寝露馅,心甘情愿挨批罚站全班检讨。
男女生感染流行互不说话症候群,却跃跃欲试冲破发奋苦读樊笼,急切展望不知何时突然飞临的“第一只春燕”!到1981年毕业,浑然不觉改革开放的浩浩东风、声声号角、隆隆脚步。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也是南京师大郦波教授的极力推崇。郦老师1972年生人,闲暇常听他讲坛播讲孔子、谢安、竹林七贤等音频,百分百完美极品男人。
普天下含玉而生仅贾宝玉一人,含金汤匙的那可就多了去了。我们的言行举止,或多或少优先来自父母亲情的潜移默化,以至于中年后,人们会发现,容貌声音体态习惯,尤其儿子会越来越与父亲相像。当然无法亲见双亲年少模样的你,只能扼腕抱憾了。
万老师代语文课兼班主任。数月前,几个男生结伴家中探望,老人家87岁高龄,受困于腰椎疾患久卧床榻。床头枕边依然摞放许多书报刊物,笑说都是她的精神食粮!眼镜、放大镜齐备,仍然坚持活到老读到老。白同学提供食补疗方,她一再寻问做法用法,喜称今天收获最多。在校时,您严父般要求慈母般关爱,我们这班感同身受的关门弟子,才是终身获益!
我们是60后,众所周知算父母放手养育的一代。得益于放养的野性未泯,加之“文革”愚与忠、血与火的磨洗淘淬,我们的友情爱情师生情,有时候完全可以凌驾于血缘之上。前提是一定要在一起朝夕相处(此处可想象生死与共战友情),那怕只有短短两年光阴,又何妨二十年不打招呼互不来往?
这些单纯而厚重的情意,恰如漫长岁月之河,不时泛起细浪微澜,点点滴滴,入肝入胆,淙淙潺潺,沁心沁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