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医防融合打品牌 砥砺前行学习服务双推进 ——奋进在新时代的清源镇卫生院 作者:张月英 时间:2019-01-07 次数:28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不忘初心医防融合打品牌   砥砺前行学习服务双推进 
——奋进在新时代的清源镇卫生院


 


 


 

  
  清源镇卫生院地处县城中心,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非营利性公立医院,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配套有食堂、库房、锅炉房等附属建筑。开放床位40张,承担着全镇4万多群众及县城部分居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卫生服务。
  医院开设门诊部和住院部,有内科、外科、妇科、眼科、口腔科、中医科、医技科(B超室、心电图室、检验室、透视室、数字化DR摄片室、乳腺扫描、热疗室、康复室)等临床科室,主要设备有多功能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微量元素快速分析仪、彩超、DR、心电监护仪、动态心电、动态血压监测设备、电针治疗仪、体外电容场热疗机、康复器材等设备仪器,现能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住院诊治,以及外科、眼科的一般手术。对当地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能够提供较完善的服务,尤其中医科、眼科、口腔科深受本地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医院现有职工62人,其中在编人员33人。在编职工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以上占比36%;本科学历21人,大专学历9人,大专以上占比91%;聘请了内科、外科、眼科、妇科等上级专家6人定期坐诊、手术,方便群众就医。专家医师传帮带,骨干医生挑大梁,全院以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无微不至的服务热情,给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先后获得了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山西省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清徐县文明单位等集体荣誉,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群众健康“守门员” 家庭医生组团来
  一直以来,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在基层得不到理解,不受待见。群众觉得不实惠,医生觉得没成就,造成了基层完成任务的思想。一般都是配备有限的几个公卫人员,为了完成各种“率”,每天奋斗在一堆堆繁琐的表格中。对此,该院深刻地领会到,要想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预防是关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当好群众健康的“守门员”,就必须扎扎实实的做好基本公共卫生工作。首先加强了人员配备,清源镇医院现有专职公卫人员16人,兼职公卫人员8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且全院人员随时无条件支援公卫工作。其次,加强村医管理,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一年两次进行严格的考核验收,考核结果直接和村医的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挂钩,奖优惩劣,优绩优酬,进一步激励了村医的积极性,规范了村医工作。第三是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落到实处,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实惠。每年的重点人群健康体检,该院组织20多名医务人员,深入农村两个多月,踏踏实实做体检,所有的项目一个不落,全部认真完成。将规定的黑白B超换成了彩超,并为老年人以外的慢病人群也增加了彩超项目,还为群众发放小礼品和家庭健康日志,体检结果认真评价,制成精美的体检报告,及时反馈给群众。四是积极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制定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档次的有偿服务包,进一步给予优惠,组建了四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向下定点帮扶村卫生室,向上固定有县医院专家做技术后盾,形成了1+1+N的服务团队,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上下转诊等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做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磨刀不误砍柴工 特色科室成品牌
  清源镇卫生院地处县城中心,地理位置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城内有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中心三家县级医院,周边大药房林立,既要和县级医院比技术,还要和个体药房比便捷,竞争形势很严峻。对此,该院在诊疗特色上下工夫,靠优质服务来创品牌,加强了特色科室的建设,逐渐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购置了先进的口腔综合治疗台、眼科裂隙灯、自动验光仪、中医三氧治疗仪、热疗仪以及一系列康复设施,并聘请省内专家坐诊,现在口腔科、中医理疗科、眼科已初具规模,各显特色,服务量排名全院前列,深受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一度时期,清源镇卫生院存在有“业务第一”的思想,只顾眼前业务,不看个人成长,深怕医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而耽误了做业务创收。对此,刘永维院长上任伊始,就决心要打破这种陈旧的短视思维,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医院的目标,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卫技人员继续充电、深造。鼓励大家要“磨刀不误砍柴工”。首先,该院积极组织职工参加上级举办的各项培训,培训结束后,受训人员要在交班会上总结心得体会,向坚守岗位未能参加的人员传授培训内容,共同交流,共同提高。其次,利用全县医疗机构组建成一个集团的便利条件,选派骨干人员去县医院进行临床、护理、检验、放射、院感等方面的专项学习、进修,不断提高本院的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第三,在本院内部打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经常组织各种法律法规、医保政策、专业技能、廉洁从业等各方面的学习,把一些规范、流程、规定都打印出来,组织大家统一放到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时刻、不断地学习、警醒,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玻璃板文化”。


 


  改善环境提服务 乡村一体抓建设
  长期以来,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资金紧张、人手不足以及对环境的不重视,导致乡镇卫生院给老百姓留下了脏乱差的印象,甚至被调侃“卫生单位不卫生”。该院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改善环境当做优先工作来抓,克服资金紧张的困难,本着临床科室优先、住院病房优先的原则,用了三年的时间,逐步对全院改善环境条件,全部铺了地板、吊了顶、粉刷了墙壁,给病房安装了电视、空调,更新了病床,整个医院环境焕然一新,虽不高档奢华,但很整洁舒适,好多住院患者一住进去连说没想到,没想到乡镇卫生院有这么温馨的住院环境。该院还集中力量建设了手术室、供应室,保证消毒合格,防止院内感染。去年新建了预防接诊中心,本着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按照五星级接种门诊点建设,购置了专用冰箱、叫号机、儿童玩具等,墙壁、家具都进行软包处理,抽调骨干医务人员进行预检、接种、留观,确保各个环节安全周到,给群众无微不至的服务。
  在提升镇医院环境的同时,该院更注重村级卫生室的建设。由于历史原因,好多村卫生室开在村医自己家里,本应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却变成了所、家不分的状况。这就给卫生室的集体性质、公益性质造成了困惑,甚至影响到村医的更新换代和财政的进一步投入。为解决这些问题,清源镇卫生院负责人不辞辛苦,反复奔波,和涉及的村委会多次沟通交流,争取支持,并积极利用国家的国债项目,进行卫生室的新建、改建,共完成春光村、罗家庄、小北村、大北村、迎宪村、北营村等六家卫生室的建设,为进一步完善乡村一体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医改政策,在基层实践中深入推动医改工作。目前在全镇的卫生所都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价销售制度。村卫生所需药品全部由镇卫生院统一在省采购平台上代购,有效降低了药价,保障了药品的质量。对村医实行统一聘用、统一考核、统一管理,人员实现了村镇之间、村村之间的合理调配和流动,解决了基层人手不足和部分卫生“空白村”的问题。对基本公卫、医疗业务、行政财务的检查督导实现常态化,每个周末都要下乡,深入农村,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帮助整改,基本实现了人员、药品、业务、行政、财务的一体化管理。

  
  找准定位与短板 打通最后一公里
  2011年实施医改后,乡镇卫生院的职能和定位更加清晰明确。《山西省乡镇卫生院改革方案》中提出,乡镇卫生院以维护农村居民健康为中心,综合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承担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卫生管理职能。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的枢纽,在基层卫生工作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对上接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等专业卫生机构的指导,对下承担着村级卫生组织管理、村级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同时,还担负着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在医疗、预防、保健等基层卫生工作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勇于正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依照这一定位,该院积极找寻出制约乡镇卫生院发展的三大短板:
  一是乡镇卫生院人才缺乏,发展缺乏动力,无法满足医改要求。由于乡镇卫生院历史上形成的条件差、底子薄、欠账多的原因,各卫生院普遍缺编严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学历职称偏低、专业素质不高、专业技术队伍力量薄弱的现象;由于乡镇卫生院所处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条件落后,薪资待遇较低,个人发展前景不足等因素,难以吸引人才。即使已在职人员也往往由于家庭、收入、个人成长等原因,不能安心工作,这就使乡镇卫生院出现了现有人才难以留住、引进人才又受到诸多限制的困难;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现在已扩展到14大类55小项,基本涵盖了全部人群。公共卫生职能凸显,公共卫生服务要求提高,从而使乡镇卫生院人才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房屋陈旧,设备老化,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由于缺乏资金改善条件,大多数乡镇卫生院设施简陋,个别镇卫生院仍然使用六、七十年代的旧房、危房,长期没有修缮,不能给患者提供优美舒适方便的就医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服务功能严重不足,有相当一部分七、八十年代的医疗设备如X光机、黑白B超、心电图机等性能已经很差仍在超期使用,个别乡镇卫生院甚至仍在使用人工方法化验血常规和尿常规。设施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已远不能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近年,财政增加了对乡镇卫生院的投资,部分卫生院购置了彩超、数字化摄影、自动生化设备等,但又出现了人员资质和诊断水平不足的新问题。
  三是基本药物目录偏窄,限制了乡镇卫生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医改后,乡镇卫生院全面实行基药制度和零差率制度,所有药品从省统一采购平台集中采购。但基药目录满足不了临床需要,尤其是儿科、妇科、眼科等专科用药稀少,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限制了乡镇卫生院业务的开展。随着一体化的建设,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上级医生下基层帮扶成为常态,给基层带来了更好更高的医疗技术,但是却面临着无药可用的局面。医保目录中的许多药品尤其是慢病用药都没有进入基药目录,需要这些药品的患者在乡镇卫生院买不到,只能去个体诊所自费购买或去上级医院购买,有的患者不能理解,把怨气都发泄在基层医疗机构,增加了医患矛盾,又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急救等用量小的药品供应不及时,影响基层医疗机构在抢救患者时宝贵的用药时机。


 


  结合实际情况,该院积极谋划破解问题的突破口,以三大措施应对三大短板。
  一是医防融合,致力于基本公卫和基本医疗的紧密衔接。实践证明,没有有效的医疗做保障,公共卫生很难扎实开展。由于医生缺少等原因,许多基层的公卫人员都没有医疗服务的能力,难以获得老百姓的信任,造成了随访难、体检难等等问题,所以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势在必行。同时,公共卫生做好了,也必将促进医疗业务的开展与分级诊疗的推进。
  二是资源下沉,致力于医疗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集团化优势,建立“一家人”的新格局,提高基层技术水平,打通上下转诊,解决基层服务能力的问题;利用好帮扶政策,利用好二级医院医师晋升职称的下乡要求政策,抓好优质资源下沉的机会,尽快发展自己的科室,培养自己的团队,提升自己的技术;制定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向一线科室和业务骨干倾斜;打造自己的特色科室,创造自己的品牌口碑。
  三是发挥基层卫生院自身优势,打通守护健康最后一公里通道。该院审时度势,寻找自身优势:与城市医院相比,镇医院布局在农村,离群众最近,是群众身边的医院;就诊便利,程序简便,接地气;擅长多发病、常见病、地方病,对群众的需求最了解;做基本公卫、家庭签约服务,与群众沟通最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更适合医养结合……对此,他们不仅在争取政策扶持上下功夫,更多在提高自身上下功夫。
  新的一年,清源镇卫生院将继续紧抓深化医改这一历史机遇,扎实苦干,攻坚克难,在守护群众健康这条路上,打通最后一公里征程,播洒最近一厘米阳光,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积极作为,为建设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清徐争做贡献。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