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村里人见人夸的好媳妇,她用柔弱的身体,挑起家庭的重担,她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多病的婆婆,十多年来,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孝”,讲述着“德”。她,就是徐沟镇宁家营村的闫俊娥。
闫俊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虽然文化不高,但她勤劳,节俭,坚韧,善良,性格开朗,特别有爱心。2000年,闫俊娥与宁家营村的宁晋文喜结连理,当时丈夫宁晋文的家中状况很是困窘,父亲因病去世多年,家里只有多病的老母亲,哥哥刚结婚,已分门另过,婚后,没有甜蜜和浪漫,面对丈夫一贫如洗的家境,闫俊娥丝毫没有嫌弃,她下决心要同丈夫支撑起这个家,把日子过好,而她的到来也真正使得这个贫寒的家庭渐渐温暖起来。她利用省吃俭用的积蓄和丈夫新建了两排温室,白天她既要下地干活,又要照顾身体不好的婆婆,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她从无半句怨言。经过几年的努力,破旧的老院盖起了崭新的房子,眼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可这时,婆婆却突然中风病倒了。
闫俊娥心急火燎的把婆婆送进医院,她跑前跑后,不分昼夜端茶送水、给婆婆准备饭菜,端屎倒尿……每日大小便的清理、揉肩捶背、洗澡擦身的日常护理都是闫俊娥亲自动手,尽心尽力侍候在床前六个多月。婆婆病情好转出院后,她把婆婆接回家中,翻身擦背、洗脸洗脚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当天气突变的时候,她都会及时准备好衣物,让婆婆倍感温暖。当婆婆头痛、感冒时,她总能第一时间到婆婆身边嘘寒问暖、端水递药;下雨天,婆婆关节疼痛,她会给婆婆推拿按摩,减轻婆婆的疼痛。人上了年纪,难免有时脾气不好。婆婆唠唠叨叨或者发火时,闫俊娥从不与婆婆顶嘴、争吵,等婆婆气消了,她才会耐心地询问婆婆生气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进行安慰或劝导。每当她的看法和婆婆有分歧时,她都会坐下来和婆婆商量,征求婆婆的意见,为了不让婆婆认为自己成了负担,不管多苦多累,闫俊娥从不表露,还经常安慰婆婆,让婆婆安心养病,有个好心情。
婆婆有时不爱吃东西,闫俊娥就买些平时婆婆喜欢吃的东西,她总是想方设法变着花样给老人做,还学会根据婆婆的身体状况科学搭配食物让婆婆吃得开心。在她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现在已经基本上能自理。
丈夫宁晋文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叔叔,至今没有结婚,闫俊娥嫁进门以后,便主动把照顾叔叔的责任承担了起来,逢年过节她总要把叔叔叫过来一起团圆,每逢换季她也总忘不了叔叔的那一份儿,得到多年悉心照顾的叔叔,对侄媳妇满是感激、触动,激动的他逢人就说闫俊娥,不是他的侄媳妇,是他的亲闺女。闫俊娥常说:“孝敬老人是为人子女应该做的,老人们已经很难,我们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对他们好,让他们老来有一个好的归宿,谁都有父母,谁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此刻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闫俊娥的话朴实、厚道,但我们却由此看到了她纯洁善良的心。
2016年,闫俊娥的一个朋友告诉她,窑储红薯能挣钱。闫俊娥多方打听确定这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好门路。因为红薯是附近村的主导产业,窑储有绝对优势。这样一个项目自己经营肯定能挣更多钱,但闫俊娥考虑再三,为了共同富裕,硬是说服宁晋文的哥哥和他们一起投资共同经营,目前已经取得了可观效益……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双勤劳节俭的双手,硬是将一个负债累累的贫苦之家拧出了一股“韧劲”,她用女性的善良和包容为家人撑起了一片爱的“港湾”。她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经营家,她用对生活的热爱,对公婆的孝心,对长辈的尊敬,对家庭的责任和爱意谱写了一曲平实、动人的赞歌。
古人云:“父母者,人之本也。”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到天真烂漫的少年,我们一天天长大,是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给予了我们无私而伟大的爱。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闫俊娥所做的一切正是中华传统孝道的最好注解,而她从嫁入这个家开始所担起的那一份责任和坚守的那一份温暖也交织出一段新生活,这段完美的亲情、孝敬故事点缀出人生的真情、善意、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