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故里话根脉 作者:岳守斌 时间:2018-12-19 次数:813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顺着清文公路南延走向大约20里左转,就可以看见村名标志金色镶嵌红底的“北社村”三字。站立在两旁的槐树殷殷着笑脸,月季顺势迎风献媚频频招手欢迎你的到来。迎着宽阔的马路,信步走向东去,抬头远望着一座古庙,它的古朴身影给你带去疑问,占去你的视野;看着“关岳庙”门匾的留痕,凝视着三个大字的书法魅力;看着它身上留下的沧桑,注目着青砖墙面的凹凸,它依然气宇轩昂,光彩照人,会使你情不自禁,无限遐想。
  据说,村里有关岳庙,就有岳飞一支繁衍的子孙。因此,历经风雨和文革,祠庙多被拆除和人为损毁,唯有关岳庙和岳家祠堂保留下来。
  关岳庙清代寺庙古建筑,据传说原为关帝庙,改祀关岳庙后,1930年重建。先祖岳飞在这里落祠,不仅展示了岳飞的光辉形象,而且也成为岳氏一族的光辉形象,人们世世代代纪念它。
  据关岳庙碑铭文记载,在清朝同治年间,汾水经常淹没村庄,村名“永安”谐音不佳,使村里经常“淹没”,因地方方言“永淹方言读an”,从此永安更名为“北社村”。据不完全统计,北社村现在谱记岳姓人数达1000多人,2017年户口在册岳姓人数472人。
  据家谱记载,北社村岳姓是从洪洞县孝义坊迁来,来时兄弟四人,一迁文水,二迁祁县,翁居清源北社镇。目前,岳姓在原有家谱的基础上,又对家谱进行了续记。
  90年代初,我看了岳飞思想研究会的有关资料,与传说及家谱进行对比,觉得北社村的岳姓与岳飞确有亲缘关系,因此就给岳飞思想研究会益阳市的岳力会长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北社村岳姓是岳飞后裔的论断。岳力先生非常热情认真,及时给我回了信。他还寄来《岳飞家史考》一本,并让我把谱系寄去。当时,虽然有保存的原始家谱,但也没有证据能充分说明我们北社岳姓就是岳飞一支,因此,就把此事搁浅。
  几年来,我反复阅读《岳飞家史考》,和父亲共同研究《岳飞家史考》。终于在河南省获嘉县岳氏家谱上发现了一宗闪光点。该谱记载:“大老岳诚迁洪洞后,生子三,长思贤、次思义、三均义一直定居洪洞,并且无后人续谱。二老岳密(生子克诚,克诚生子景才)从洪洞迁河南省获嘉。”的才字辈与景才相合,与前辈传说的“有四张麻纸写着,北社村的岳姓从洪洞迁来,是岳飞五子岳霆一支,凭此开始记载家谱。”相对照,也非常吻合。我们认为,北社村岳姓的年代,世系,迁徙过程与岳飞一支确有关联。另外,据山西大学一个老师提供的府志记载:“清源原属山西太原府,明天顺年间,有汤阴迁于清源北社里一支始,迁三祖讳的才,传四世而生汉任山东沂泗县主簿呈主,六世生天泽、天雷,天泽拔贡生,任陕西安化县主簿;天雷岁贡生,任长子训导。此支人丁最盛功名亦多,入朝以来中科者四人,列胶庠者三十余人,十三世讳晋元中副魁,廷元成进士,历滇闽两省县令,十四世书与峤皆选拔贡生,实称望族焉”。经我与父岳本诚探讨考究,族人同意,就此依据做出与岳飞连谱的结论,写了族谱世系。父亲岳本诚于1997年对我们一支的家谱也进行了续记。
  族谱整理完结,是我们族人非常振奋的一件喜事。父亲去世后,族人没有忘记那些为族谱整理做出贡献的人,祠堂的掌门人为了感谢他所做出的贡献,送了一个花圈以示纪念。
  在这里我还需要说说奶奶的智慧。我奶奶家居本村,任氏名叫改奴。文革开始,红卫兵有一伙人破四旧立四新,来我家没收家谱。那时,(岳氏宗族分东西两个祠堂,我们西祠堂有两套原始家谱。原来,家谱都在我家保管。到五十年代末才由两家保管,一套原始家谱在我家保管。)奶奶灵机一动,就撕下我们一支的原始族谱。她偷偷的给了我,藏在茭秆堆里才保存下来。这十几页原始家谱一直保存,为族谱整理起到重要作用。家谱整理完成至今已经20年,需要再修。
  历史上传统的中国,乡民多以聚族而居,家族的繁衍成为社会延续的根本。在我们这里祠堂以家族为基础,家族以宗祠为维系,不仅有关岳庙,而且有族有祠,有宗有谱。
  祠堂是我们村最优雅的建筑,它恢宏庄重,格局美丽,看了让人都会肃然起敬。但是,岳祠堂已经是清末民初的老建筑,也残垣断壁,岌岌可危。岳家的好事人岳德民、岳胜、岳原平、岳保华、岳扣强、岳保根等领头组织,阖族动员,倾情奉献;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于2017年新的宗祠落成竣工。这是敬祖爱族的伟大体现,也是团结友爱,辛勤努力的结果。为我们岳氏家族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岳家祠堂的竣工,为传承岳氏家族文化,弘扬宗族精神,岳氏宗祠做出重大举措。岳家祠堂焕然一新后的宏伟优雅,宽敞明亮,令人肃然起敬。
  在平时,祠堂里是寂静的,它这里储存着祖先的功绩,铭刻着族人的家训美德。每逢佳节,族人的接力棒像火炬一样传递,支里的头人老早就开始组织筹备,清扫、购置、挂神、祭祖在繁忙中。支里的人轮到执礼,为了把自己一支的祭祖弄好,也免不了攀比。到了春节这一天,祠堂开始喧哗,张灯结彩,欢声笑语。去者上神,生者入谱,婚者敬祖。在人丁兴旺的期盼下,子孙们集结于此,缅怀祖先,学习美德,先辈的光荣传统被一代一代铭记和传承。
  族谱,又称家谱、祖谱宗谱。它记载了一个以血液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重要人物事迹和来处。它像一条河流,在岁月的长河中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姓名和身世。在泛黄的纸张页面上,誊写着每一个俊秀的名字,都是一条支流。在迁徙过程中,走南闯北,行走于天涯海角,他们的心始终如一,最终回归到家族的怀抱。对于游子来说,行囊中最珍贵的就是族谱。
  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几乎成为每一个游子一生为此了却的心愿。有一个游子叫岳维章,据说他身在异乡新加坡,依旧不忘根脉,惦记着乡愁。宗亲是扯不断的根,他托人几次来我村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就是没有找见家谱的所在和知道根底的人,他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族人觉得他寻根问祖是家族的一组血液。但认祖归宗靠托人,是一个最大失误。就是知道根底的人,也没有人来出头提供情况。由于当时问到的岳姓人手中没有证据,因此,太原的岳德庄先生几次来访,也没有代岳维章完成愿望。而又一个游子,他曾任中国刑警学院副院长教授,一级警监;是著名言语识别与鉴定专家,中国声纹鉴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叫岳俊发。他带着一本手抄家谱与侄子岳学志、岳学军两代人,像回家的鸟,经过千辛万苦,如愿以偿,在族谱中找到了曾祖父的名字,找到了自己的家族。他找到自己的根后,怀着对我们岳氏宗族的热情,对岳飞祖的尊敬和对岳家族谱的疑问,多次与我探讨;他们从东北沈阳三回故乡三下洪洞证实北社村岳氏一门是岳飞一支。最终,根据北社村岳氏家谱我与父亲提供的论断,在洪洞孝义岳氏族谱中找到了北社村一世祖岳德才的父辈。他们对于根的追思,他们怀念家乡的艰辛,他们缅怀祖先功德的精神,告诉了我们一个慎终追远的道理,就是要告诫后人,即使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上,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地,不要忘记自己出发的地方。它是你的念想,它是你的精神寓所。
  一个人,一旦他离别故土,远走四方,故乡就会成为他记忆中永远的思念之乡、慰藉心灵的温暖之乡。故乡,无论是他的出生之地,还是他的成长之地;无论曾经留下他的欢歌笑语,还是带给他辛酸悲伤,那个地方都会令他深深牵挂,念念不忘。无论他走多远,都走不出自己的祖籍;无论他走多远,都走不出自己的乡音;他能时刻听到故乡歌在耳畔响起,他能对风雨剥蚀的老房子记忆犹新,故园是他乡愁的永远栖息居所,他等待着,时刻等待着他们最终的归来……
  溯祖追宗,正本清源,党国有史,市县有志,家族有谱,后人有传。树有根,水有源。我们之先祖乐业于北社村,建庙立祠,对于族人来说,祠堂像一团烈火,时刻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扉。祠堂对于游子来说,祠堂犹如一盏明灯,时刻照耀指引着子孙回家的路。子孙们像飞鸟一样,无论走到哪里,不管走的多远,总是像归来的小鸟一样,寻觅着最初出发的地方,去寻根问祖。
  时光百年,流逝有痕。一代一代的人,历经岁月沧桑,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创家园,传至我辈,枝繁叶茂。
  每逢佳节倍思亲,岁月无声想先人。平日里空荡荡的祠堂里,承载着一缕缕历史的沉重气息,散发着乡愁的一股股幸福味道。每逢春节、元宵节,它的子孙们不断地走进走出,有的叩首跪拜,有的得子上谱,有的为先人正名……好像心安从这里的叩首开始,沉醉从这里的上谱走来,为了实现先人的遗愿,得到家庭的梦想,他们久久不肯离去。
  他走向学校,你走向工厂,我走向机关部门,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永远的向往——老家;心头上始终蕴藏着一座祠堂的质朴精神动力,我们的族人和游子,在远方的家里,在海外的住宅,都各自品味着乡愁,品味着幸福的味道。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