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水利摆首位 保障发展可持续 ---节水清徐的转型跨越之旅 作者:张月英 马向波 时间:2012-06-10 次数:171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5月25日,县委第八次常委会研究讨论了《清徐县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县委书记车建华指出,要将民生水利摆在首位!要不断扩大节水型社会建设覆盖范围。
  6月5日,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莅清视察指出:“清徐的数字水利管理系统是目前我国县级一流的水务管理系统!希望不断完善对地下水、地表水各类水源的“双系统”管理,将清徐建设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最完美样板。”
  
  A历程篇:
  镜头一:粗放浇地矛盾多
  1970年代初的一个盛夏正午时分,东于村的王、李两个世交之家,却因为“抢水”浇地红了脸、动了手,而且还受了伤。原因很简单,由于天旱,两家地里种的菜全旱得焉焉的,中午的太阳正火辣辣烤着,两家为了浇地的事情大打出手,结果两败俱伤,一家受伤住院,一家掏钱买药,这仇结了20多年,直至后来村民浇地有了IC卡。
  那时候,农民用水模式粗放,节水意识不强,浇地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大水漫灌致使有限的水资源到处跑冒滴漏,水浪费现象屡见不鲜,农民浇地难和抗旱抢水纠纷不断。为了浇地,轮流排队要提前好几天,村民之间的打架斗殴等时有发生。资料显示,1970年代前我县井灌区用土渠灌溉,每亩地用水120立方米以上;80年代前,我县河灌区土渠输水的大水漫灌,一亩地用水300立方米以上。浇地难、地难浇,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的有序发展。
  镜头二:工程浇地渗漏少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中的清徐农业水利灌溉工程也由粗放到科学。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我县井灌区推广砼明槽防渗技术,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每亩地用水90-100立方米。80年代后,在河灌区进行干支渠防渗和划小畦块,每亩地用水减少到150-200立方米。随着水利科技的发展,1987年,井灌区在明槽防渗的基础上引进了低压管道输水技术,亩均用水60-80立方米。90年代后期基本消除了灌溉过程中的渠道渗漏与蒸发损失,有效提高了水资源与土地的利用率,方便了农田耕作。
  镜头三:刷卡浇地效率高
  一大早,村民老李便拿着铁锹兴致勃勃地来到自家菜地,只见他掏出一张银行卡模样的东西往地头的控制器上一插,清水便自动从田间的管子流进他家地里,待半小时左右田里的水流满,老李把卡一拔水立即停止了。
  老李用的这种卡名为机井IC卡,具有预收电费、不交费自动拉闸等功能,全部由水务局统一为农民配发。农民持卡后只需到村委会采集地块名称、户主情况等信息,然后充上钱,需要浇地时把IC卡插到控制器上合闸送电,拔出IC卡拉闸断电,浇地用多少电,花多少水钱,农民一目了然。这种智能浇地不仅使农民省工省钱,而且有利于协调用水关系。
  B特色篇:
  镜头四:智能管理“一键通”
  一台电脑,一个鼠标,一个大屏幕,坐在县水务局总控室,足不出户就能够将全县地下水位、各村各户用水状况等相关水事“一键通”。
  日前,我县在地下用水的计量监测方面,共研制安装目前国内最先进的IC卡用水计量控制器1822台,其中工业用水井370台,农用水井1422台,农用抽水站30台,实现了对全县各种用水的全面计量和控制。在地下水位的自动检测方面,全县安装监测装置60套,可在60分钟内完成对全县地下水位的监测。在数字化水利的立体网络管理方面,建立了母子站,包括县水务局的一个总站和分布于各乡镇的11个子站,实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中的应用,从而使节水信息更加立体化、系统化。
  镜头五:开源节流“水路”宽
  开源节流、防渗改渠,我县千方百计通过工程措施,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使井灌区、河灌区的农业用水呈现出“多条腿走路”的喜人局面。
  在开源工程建设方面,我县恢复、改建的水资源利用骨干工程有:清泉东湖、清泉西湖引水工程、汾河二坝引洪灌溉工程、敦化大闸引洪灌溉工程和岩溶水开发利用工程等。通过大力开发集雨工程,在边山利用山区与洪水进行灌溉;通过加大洪水资源的利用力度,通过引汾河、潇河洪水灌溉,补充区域地下水资源;通过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速度,充分利用处理后的当地城市污水进行灌溉。
  在节流工程建设方面,我县实行节水工程体系、末级渠系改造建设。2009年以来,我县紧抓被水利部确定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县的机遇,紧抓接通农田与渠道“最后一公里”地段的末级渠系改造。去年,为期三年的“全国第一批小型农水重点县”建设工程全面竣工。三年来,我县共投入资金7888.94万元,各级财政资金投入5996.69万元。建设项目与供货单位、施工单位共签订合同14份,合同总金额4800多万元。河灌区完成末级渠系防渗223.58公里,新建及改造桥涵建筑物2152件,维修改造小型抽水泵站9处。井灌区完成旧井改造66眼,完成输水管道更新160公里,完成井灌区防渗槽21.6公里,有效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为全县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镜头六:“四级水权”解难题
  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庄,一户人家,就这样将总水量一级级分配下去,我县“四级水权”的节水“杰作”,破解了一个世界级用水难题!
  通过县乡政府协调以及村民“一事一议”等措施,进行了四级初始水权分配,将机井灌溉用水权落实到每个用水户的耕地上。其中,一级分配是县水务局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县可控水资源在工业、农业、生活、生态四大用水领域之间进行分配;二级分配是县水务局将一级分配的部门水量在所属9个乡镇和三个县直属供水户间进行分配;三级分配是各乡镇将二级分配所分水量落实到所属各个村委会,分配内容包括用水总量、各类水源的数量以及各种用途水的数量;四级分配是各个村委会将所分配到的水量分别落实到本村所属的各单位取水工程和各用水户,将水权证发放到用水户手中。高花村率先推行的地下水村级水权分配与水市场制度是我县农业节水终端化在全国的创举。
  C成效篇:
  镜头七:调产增效“两本账”
  “节约就是增长”的概念,逐步在我县形成共识。村民家的“水账”发生了“两变”。首先是浇地工具变了。过去水走渠道损耗多,后来水管直接铺到了田边,沿途一滴不漏,需要浇哪片,把水管拉过去就行;其次是种植结构变了。过去农民种什么东西很随意,现在农民根据自己所分配的水权调整种植结构。一位农民说,过去20亩地全种粮食,靠天吃饭心里一点没底,更没多少经济效益。后来我村多方集资搞水利工程,使得许多历史上滴水未见的老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就我家而言,除几亩口粮田外,全种蔬菜,现在浇地省水、省工,收入也不错。到2009年底,我县的农业节水工作面上开花点上结果,井灌区四大节水园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大运、徐沟、东于、西谷四大各具特色的高标准节水示范园区,面积达到2.5万亩。
  水利条件的转变,使得全县水浇地面积得到改善,灌溉亩数逐年增加,农民效益显著提高,我县实现了葡果下边山,蔬菜过河东的战略性大转变。
  镜头八:凝聚干群精气神
  “科学分配水权使得农民用水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讲究灌满灌饱,现在管道直接铺到了田边,沿途一滴不漏,只要水到作物根部就行,由浇地变为浇作物。过去农民以开闸时间计算,交完地再交费,水费常常一拖再拖交不齐。现在全部用上IC卡,先交钱后浇地,解决了多少年来用水旺季浇地难水费征收难的问题,实现了群众明白用水,干部清白管理,减少了用水纠纷,改善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高花村村委会主任这样说。水权意识已逐步深入农村,节约用水,超用加价用水制度已得到农民的接受。
  在高花村,我县农业灌溉初始水权分配与用水户对接最早的示范村,记者发现,村民用水浇地变得更省时、省钱、省工,感受着村民在使用触摸屏自主缴费时由好奇到熟悉的转变,感受着村民在节水观念等知识更新过程中的快乐与喜悦;感受着我县由“水瓶颈”到“水支撑”的转型跨越,感受着我县各行各业积极优化发展环境的潮流与势头,34万清徐人民将更加众志成城,为建设一流都市南部新区、新兴产业基地,三年再造新清徐,五年实现新跨越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