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驾的变迁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看我的出行情结 作者:白俊英 时间:2018-12-14 次数:182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记得小时候,我家是全村最早有自行车、而且是有3辆自行车的人家——一辆是红旗牌,一辆是飞鸽牌,一辆是环球牌,其中,红旗自行车是爸爸到县城上班的“专座”,飞鸽牌是爸爸给姐姐去徐沟中学跑校买的,环球自行车,是留在家里备用的,妈妈教书,有时去学校怕迟到,自行车像“及时雨”就派上用场了。这在七八十年代,家里能有这种出行条件的可是为数不多,算是“硬件”条件好的了。那时,爸爸是厂里的工程师,妈妈当老师,全家人生活比一般普通人家稍好些。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村里人上门借东西、听收音机、围坐我家看电视,是我在小朋友们中最引为自豪的事情。那时,村里人经常来我家借自行车——自行车在那时算家中大宗物品,借车的那家总要派一个家里主事的人来借,满脸堆笑、小心翼翼地开口,慷慨的妈妈也从不回决,总是有求必应。有时送回来时,轮胎没气了,妈妈心里会有点小不愉快,因为爸爸不在家,给自行车打气都是妈妈的事,可是,别人家没有自行车,自然也不买充气筒,妈妈就叫姐姐一道,一个人按住气门嘴,一个人“呼哧、呼哧”打半天。有时轮胎破了,借车的人会到村里找补胎的修——那时,有专门以补自行车胎为生的人,摊点就设在全村最热闹的供销社门口。
  因为家中自行车多的缘故,六七岁时,淘气的我已学会骑自行车——其他小朋友都羡慕死了。当然,上小学时都在本村,都是步行去。
  我上初中时——初中设在乡政府所在地,离我村里有好几里地。我在家最小,轮到我骑自行车跑校时,已经是1990年,家里的自行车均已老旧。而那时,爸爸患肝癌已经去世四五年之久,最疼我的爸爸走了,再加上条件也不允许,自然也没人给我买一辆新自行车,可是,那时,许多人家都开始添置电视机、自行车等家用大件,村里人早已不再借我家的车子了。同学们倒好,谁骑出来的车子都比我的新。我虽内心委屈,但从未和妈妈说起,只好推起环球牌自行车——三辆车中比较年轻的一辆去上学。谁知,这辆自行车却让我饱受艰难。可能因为年代久、毛病多,经常在上学途中它就没气了,我只好下来推着去上学,往往去了学校,已经迟到了!轮胎破了补好就行,但心里最害怕的是下雨,因为一下雨,有一个叫做“眉毛丝”的小零件就不工作了,我骑上去,脚蹬子飞速地转,自行车却原地不动——同学们都哈哈地笑,已经大姑娘了,我又羞又气,捂着脸直哭。这时,我初中新认识的同学、邻村女孩安小爱和李淑香走进了我的生活,她俩一个村,正好住在我家和学校的中间,于是,当我自行车坏了时,就不再内心痛楚、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了,她们俩其中一人会“贡献”出一辆自行车,让我骑车回家吃饭,然后,上学路过她家再一起去上学。那时,心里好想让妈妈给我买辆新自行车,可是,妈妈独自一人,供着读师范和在县城读书的我的两个姐姐,我一直不忍心开口。我的那辆看起来不算旧、但却毛病百出的自行车,时好时坏地伴随了我初中三年,好在有我的两个好姐妹帮我,让我一直难以忘怀。记得安小爱过十六岁生日时,我把我三天三夜不睡觉画好的一幅仕女图——四平尺大小的《杨贵妃御园引鹊》送给了安小爱。我一直以来对自己的画视若珍宝,但是,送给有恩于我的安小爱同学,还是舍得的,心里一直感恩她家那辆自行车。
  后来,就是到省城读书了,关于自行车我再也不想提及,很快淡出我的脑际,而挤乘公共车,成了我出行的主要内容,出门大包小裹——不是衣服就是妈妈带的各种好吃的,一路上就只能用手拎着,下了公共车,也是双手叫苦,一口气拎到学校宿舍作罢。
  真没想到,参加工作后——千禧年刚过的当儿,自行车又回到我的生活中来。我的工作单位是乡镇府,那时,书记乡长都是同乘一辆桑塔纳轿车,机关干部们要下乡,乡里也是配有一辆又一辆笨头笨脑、哄哄作响的摩托车。而我们女同志,上班也只是骑自行车。饱受自行车之苦的我,这回终于有能力自己买一辆新自行车了。买什么牌子的呢?“凤凰牌”自行车——室友在一旁撺掇着,噢!好!我一狠心,凤凰就凤凰,不就480元吗?我果决地拿出我积攒了大半年的工资,一下子推回一辆崭新的自行车!那车子,往那儿一打,通体锃亮,转一下轮胎,那“仄仄仄”的声音,怎么那般悦耳?怎么看怎么喜欢,怎么看怎么惬意!
  接下来的日子可想而知,每天,“凤凰”被擦得锃亮,我每天骑着它上下班,仿佛有公主般的骄傲,骑士般的风采。有了好自行车,就开始想着买漂亮衣服和鞋子,那时的高跟皮鞋,像样的也只要30多元一双,必须买,要么怎么配得上这辆自行车呢?刚参加工作的兴奋,一辆名牌自行车,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那段“青葱光阴”是我最值得回忆的美好历程。
  千禧年之后,我调回县城上班,县城宽敞的街道,林立的楼房,整洁的环境,置身于这等美丽的小城之中,我欣欣然充满活力,于是,我开始步行上班。那时候,姑娘家美美地走在大街上,那也是一种时尚啊。我那辆尚且崭新的“凤凰”自行车,又成为一种闲置。
  成家后,有企业的他有小轿车,丰田嘉美,本田雅阁,尼桑蓝鸟、阳光风度,自然,出门上下,我便不再步行,轿车,更成了我出门代步的工具,过去去北京需要乘坐六、七个小时的大巴,腿都困得麻木了。现在好了,坐轿车当然比大巴舒适许多,当然,这些自动档的车让我充满好新奇,时间不长我就学会了驾驭它们。
  后来,家里买了一辆红色的凌志400轿车——这是我生平第一辆专座。从此,我就像插上了翅膀,双手一直掌控在方向盘上,可以随心所欲了。除了上下班,同学餐会、省城购物、带家人郊游、载母亲散心、接送小孩上下学,再不用拖累专人为我开车,我自己如鱼得水,生活效率大大提升——原来,出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在衣、食、住、行里,我认为,“行”是最能体现一个家庭的活动能量和生活水准了,也是最与社会贴近的重要一项,是每一个人生活活动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项,也唯有出行,是随时随地可以展现一个人和一个家庭在这个社会之中的地位。
  我座驾的变迁,只是我人生一个小小的缩影,却伴随了我人生的成长。而出行工具的更迭,恰恰能反映出某一阶段、社会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生活水平,更是以小见大,反映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蒸蒸日上、日益美好的幸福生活,用一句话说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