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雅行 尊道问学”之考释 作者:贾拱忠 时间:2018-12-10 次数:891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前段时间和几位老哥儿们在一起闲聊,闲谈间有一位老弟突然问我:“老贾,咱们县实验小学教学楼上有条大字标语,写的是‘尚德雅行,尊道问学’,我不太清楚是什么意思,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吗?”接过话题我顺口作了通俗而简洁的解释,我说:“尚是尊崇注重,德是道德、品行;雅,有从容、规范和不庸俗的意思;行,有做、从事也有举动、行为的意思;连在一起解释尚德雅行就是:尊崇并注重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举止要标准高尚。尊道问学,“尊”和“遵”在古代通用,意思是遵从、遵照;“道”是方法、道理,也有规律的意思,“问学”有努力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之意,连在一起解释尊道问学就是:遵循一定的和合理的规律,动用巧妙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
  回到家后,我躺在床上仔细琢磨:实验校的这条标语肯定是有出处的,象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从《周易、象辞》中截取的,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那么,实验校房上的大字标语,想来也会查到,经查,让人有点失望,因为查不到原句:“尚德雅行,尊道问学”的出处,查到的却是:出自《中庸》中的“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我想这大概是实验校的领导是将《礼记·中庸》中的这一经典句,经截取并赋予自己的构思而成为他们校的校训吧?我想就算是这样也得弄清楚《中庸》中这“尊德性,道问学”究竟是何意思。这句原文是:“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道,敦厚以崇礼,”这经典句的意思是:“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崇高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尊德性是:“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道问学是:“要坚持对身心之外的道德知识的追求,并以此为基础从而达到对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中庸》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重在阐释它们各自的内涵意义,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没有明确界定,因此这就给后世学者留下了争鸣的空间。东汉末年的郑玄就是最早的争鸣者,他在《礼记·注》中对尊德性、道问学作了解释,他说:德性,谓性之至诚者:道,犹由也:问学,学诚者也。意思是说,“德性”的本质是“至诚”;“道”是取径、道路;“道问学”即指人通过自身的修养的途径达到“诚”的境界。所谓的“德性”即是指人不学而能、无须“外求”、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天性”。“尊德性”就是尊重遵从人在“学习”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天性。到了南宋时期两大理学大师朱熹与陆九渊对“尊德性”和“道问学”的争论最是激烈,其影响也最为深远,以致于引发了中国历史上学术界最有名的“鹅湖之会”。在众多学术争论的论题中,对于“尊德性和道问学”的争论焦点是,陆九渊坚持“尊德性而御道问学”,其意思是尊德性、控制或统治道问学,尊德性和道问学为从属关系;而朱熹坚持尊德性和道问学的独立性和实际作用,主张“桥格物穷理”。朱陆争论虽然激烈,但两人也拥有共同的教育思想:“引导人们朝着至善至美的道德走去,达到这尊德性的至高境界。同时陆朱的鹅湖之会可谓历史上难得的学术交流与碰撞,它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孔子以来儒家学术发展之精华,启后世儒学前进之方向。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定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非凡的贡献,而中华经典的语句和词汇一定会在社会的文明发展中增添符合社会发展的新意,就“尊德性”和“道问学”而言,也赋予新的内涵。象在1951年9月底毛泽东主席接见安徽参加国庆的代表团,代表中有渡江小英雄马三姐,毛主席关切地问她念书情况,还送她一本精美的笔记本,并且在扉页上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后这八个字迅速传遍全国,乃至以后成为全国在中小学共同的校训。我认为,毛主席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既是对“尊德性、道问学”这句传统经典最通俗、最简洁的诠释,又是对它的传承和发展。我经常和同事们讲,毛主席的这八个字提得正全面、真好。还有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对尊德性和道问学既具体而又全面的诠释。实验校将“尚德雅行、尊道问学”做为校训,其意应是在我国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将自己的学校办成现代化的文明学校!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