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我家住在边山临街的一所简陋平房里。房子面积狭小,只有四十多个平方米,却拥挤地住下了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兄长和我共六口人。这是一所老宅,年代很久远了,没有厨房和厕所,砖瓦损毁,屋顶漏光,显得破旧不堪。在风雨交加的日子,狂风怒吼时房子仿佛摇摇欲坠;外面下起倾盆大雨,房子里就会下小雨。
后来,爷爷在这所老宅子中去世了,他这一生没有享到什么福,却费尽心力总算是为后代们遗留下了一个能够居住的地方,一个破旧但称得上是温馨的家。
之后轮到父母为房子操心了,他们矢志修补扩建,决心无论如何也要稍稍改善一下居住环境。七十年代末,父母只要听说附近哪个地方拆旧房子,就匆匆忙忙借了翻斗车去捡破砖烂瓦和一些横梁、木条。整块无破损的砖头瓦片,人家肯定会收拾起来,只有大半块的砖瓦,我们才能如获至宝于捡回来,堆在家门口。就这样,父母日积月累攒够了材料,于是请来一个搞建筑的亲戚帮忙,父亲打下手,母亲张罗酒饭,前前后后花了两天多时间重修了老房子的山墙,换了屋顶的油毡和瓦,还在大门的侧面搭了一间小厨房。房子虽然仍然简陋,却比原来强多了,起码下雨不漏水了,而且有厅堂,有卧室,有厨房,全都粉刷一新,终于有了一些房子的模样和家的感觉。
八十年代初,清徐县城乡面貌发生了变化,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开始大搞城市建设。我的父亲母亲不靠他人,东挪西凑,筚路蓝缕,请来亲戚帮忙,买材料,请工匠,经过了无数的艰难困苦,终于建起了一栋两层的小楼。还记得当时只有13岁的我也帮忙大人搬砖、填土,汗如雨下,那时的经历让我真正理解了筚路蓝缕之类成语的深刻内涵。不知经过多少艰难,房子盖好了,本来中年发福的父亲竟然瘦了下去,从此积劳成疾。可怜的奶奶,一生跟着被错打成右派的爷爷颠沛流离,却只在新房子里住了一年便溘然长逝,那眼光里有多少不舍啊!
就这样,我家历尽艰辛建了一栋二层楼的私房,从繁华的大街搬到了村边的菜地,无论条件如何艰苦,我家努力地营造着家的温馨。那时候,人们的住房普遍比较紧张,能够拥有两层楼房,我们相当满足。住在宽敞的房子里,一家人其乐融融。每天清晨伴着清新的空气和嘤嘤鸟鸣,我背着书包上学去,一路上尽是碧绿的菜地,一眼望不到头。左邻右舍彼此熟识,谈论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夕阳的余晖晕红了,西斜于远方的天空,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我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度过了无数的好时光。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向前发展,周边的菜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成排的新式楼房。交通也更加方便了,安静平和的生活被热闹喧嚣所取代。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往满意的家也渐渐暴露了它的缺憾。房屋的面积还算可以,但是结构和朝向都很成问题。一排排私房彼此之间相距甚近,格外拥挤逼仄,毫无隐私可言;密布的电线裸露在建筑物外部,犹如一张张“蜘蛛网”;村子里甚至还有建筑物依山坡而建,楼外就是斜坡,防护墙常年潮湿渗水道路也简陋不堪,下雨就满地泥泞。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各具特色的绿色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带来了新的生活愿景。于是常常羡慕新开发的绿化小区,一家人也一齐到一些楼盘参观过。那布局合理、设计精良、造型美观、居住舒适的楼宇,那绿草如茵、鲜花似锦的幽雅环境,那设施齐备、出行购物均极为便利的居住条件,令人赞叹不已。然而,经济条件尚不宽裕,兄长在此结婚生子,当时却想都没想到会购置第二套房子。
也就是最近这几年吧,购买商品房才终于真正提上了家庭议事日程,兄嫂下决心贷款买房。为什么商品房涨价了才决定买呢?其实关键还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增加和不断提升的生活品质的要求,使得买房的条件基本成熟:一来是家庭多少有了一些积蓄,支付住房首期不成问题;二来兄嫂单位公积金贷款办理便利,利率相对较低;三来收入较稳定,还贷压力不是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筛选,兄嫂终于在清徐县城购买了一套百余平米的房子。下一步是紧张的装修,那一阵子全家总动员,与装修公司签合同、购买装饰材料、监督施工进度,虽然非常紧张忙碌,大家却喜悦而兴奋。最后,还购买了整套的电器、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品,一切大功告成……
乔迁之喜的那天,一家人喜气洋洋,还邀请了亲戚和邻居在大酒店里摆了几桌以示庆贺。小区绿化搞得好,满目青葱苍翠,树林绿地分外养眼,还有小花园、篮球场等设施供居民散步运动;物业管理也相当完善,安全有保障,生活秩序井井有条;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兄嫂还住在老房子里,周末才过来放松休息。有时一家人来到新房子度周末,感觉特别爽。邻居都打趣说,你们家有一套双休“别墅”。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而我家这些年房子的变迁,也仿佛清徐县成千上万个家庭改善居住环境的缩影。展望未来,我们这个普通家庭住房条件将会越来越宽敞,越来越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