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改革开放40年饱满且富有张力,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对内改革,中央城市、地方城镇农村,出现了裂变式发展,国企改革、教育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基础教育、精准扶贫等各项改革、政策惠及全国各地人民;对外开放,从惠及周边到融入全世界,在世界占得一席之地,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各项政策开启世界格局中国新时代。
40年春风化雨,40年跨越腾飞。家乡清徐这40年的变化也可谓翻天覆地。笔者为90后,若谈亲身体会,难以描述这四十年的变化。某日和父母交谈,才感受到这番变化竟是如巨大。那同岁异时我们的感受,真真切切记录了故乡一点一滴的变化,这番变化潜移默化的融入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
1978年,那年,我的父亲13岁,我的母亲11岁。
每逢过年,小时候父母才能做一身新衣服,过年那几天穿后就又叠放起来了,重要时候才拿出来穿。平时衣服都穿的特别节俭,粗布衣裤、白衬衫、碎花粗布袄子,自己做的黑布鞋,冬天就穿有鞋带的灯芯绒鞋,村里基本上都不会穿裙子,衣服都会穿到不能再穿才罢休。后来就有了的确良裤子,到了近20岁,就开始穿中山装,自己也有了皮鞋。父母结了婚有了去外省旅游的机会,穿的衣服也时尚起来。发型也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现在家里还有父母当时的照片,衣柜里还收着父母年轻时穿过的衣服,拿出来竟发觉恰恰符合现在的复古风,一家人谈笑道。记得小时候经常参加“六一”儿童节表演,裙子很多五颜六色的,当然这些都是女孩子的最爱。现在衣服都会随着时代不断更新,款式、配色每年都不同,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森女系、淑女风、朋克风、职业装……大家的衣服也在追求自由,彰显个性,表现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父母回忆那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肉,平常都是极其简单的高粱面。即使家里有了精面粉(那个时候俗称“好面”)也是给干活最多的哥哥吃或者给最小的孩子吃。下学后放下那自己缝制的斜挎书包就要到田里干活去,捡草回来喂羊。母亲说那个时候自行车上的铃盖子就是买零食——葵花子的盛具,大的2分钱,小的1分钱,就可以买好多了。到了我的这个时候,肉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精面粉是家常便饭,想换个花样的时候,餐桌上就出现了高粱剔尖,似乎粗粮和细粮的出现频率已然完全颠倒。“葵花子”也改叫作瓜子了,最出名的还是恰恰香瓜子,每年学校元旦联欢晚会的时候都要买一袋去,也不再是按分计价,一般1块钱一袋。如今,餐桌上菜品丰富多样,我们追求的早已不再是吃饱,而是注重营养搭配,养生、健康的观念融入了每个人的理念中。新鲜绿色蔬菜、富含蛋白质的肉类、富含各类维生素的南北方国内国外水果等等都是家里的常客。
从小生活在村里的父母那一辈,都是住在自家的小院里。小院都分“东房”“西房”“南房”“北房”,北房也叫做正室,是采光最好的房间,母亲顺嘴说到“有钱不住东南房”,东房和南方采光性都差一些,南房是全天见不上阳光的,因此南边一般也不盖房子。那个时候家里点的还是煤油灯,下学回到家写作业都是趴在小四方木头桌上点着煤油灯写的。两间土房里,集相当于现在的客厅、卧室、厨房为一体生活,当然那个时候没有这么一说。地上摆放着储水的瓮、储物的板箱、在炕上有炕机子(炕上储物的空间),要是有钱人家还有被格子(放被子的地方)。母亲回忆家具的一代代更新变化:舅舅结婚的时候还流行“三斗一柜”,到了母亲结婚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单衣柜、平柜,再后来家里一堵墙边就有了组合柜,这些组合柜现在在舅舅家和大姨家仍然可以见到,也是十分的美观。到了现在,谈到买房都会说坐北朝南的最好,我们居住的家里不仅有了几室几厅几卫,各个生活区域分明开来,也有了书房、写字台、护眼台灯等,上学的孩子们学习的环境也更加的舒适,而且家里的各种家具都开始追求个性化,有的人家装饰风格是中式的,有的是田园风,还有的随着国外的一些思维的引进,家里逐渐出现了欧式、美式等风格,去亲戚朋友家做客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美。
父母亲小时候家里还没有自行车,舅舅上学有了自行车后,母亲想骑,舅舅还给她提条件,母亲说到这有趣的一幕还禁不住笑了。再到后来家里有了一辆“嘉陵摩托车”,十分的新鲜。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的自行车变化了好多次,曾经也骑过有梁子的自行车,个子矮上不去,斜撅着屁股半圈蹬,后来再骑母亲的自行车就好骑多了,那时候样式也变得更好看,还是一辆“永久牌”自行车。2005年上初中也拥有了自己的小自行车,还是粉色的,学校车棚里各式各样的自行车。这时弟弟也几岁了,家里还给他买了一辆蓝色儿童自行车,好像还是虹猫蓝兔印图的。记得我小时候的玩具自行车还是红色小三轮。如今,28带梁自行车几乎街道上不再见到,取而代之的是各式自行车、山地车、电动车。轿车也不是稀有交通工具了,基本每家至少都有一辆,算是出门的标配了。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共享单车APP的普及,在街道的各个站点,有了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公民的出行更加的绿色、方便。这些都是父母小时候想不到的变化。
如今的清徐,各项产业引入周边带动经济发展,各项政策颁布实施,百姓生活越加的幸福。在太原求学的我,每隔半月回到家都能感受到巨大的变化,家门口的马路越来越宽,交通越来越便利,社会风气逐渐的积极向上起来,从个人到县城,每天不一样!
2018年,我的父亲53岁,我的母亲51岁,我26岁。我们散步在新建的东湖公园里,幸福的笑容、闲适的心境……我想,由最基本的温饱到如今的精神富足,这每一天的美好生活,都是改革开放的功劳!
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携手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怀抱理想、顺应潮流,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争做勇立时代潮头的时代新人!
改革、开放,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推动着我们全中国循序渐进地前进着,未来,伟大而又美好的中国梦在等着我们,未来,家乡清徐也必然会发展的更好!
赋诗一首赠予家乡清徐:
醋香氤府砥,都城亘自砺。清风还向前,徐徐伴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