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规范促成效 重传承求活力
——西马峪中心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剪影


文化楼道

悦读书吧

美术室

宿舍

DIY《灯笼》

团扇彩绘《红楼十二钗》

蛋壳贴画《中华国粹局部》

酒瓶彩绘《马峪六景》

西马峪小学赴临县公益行

师生、家长手绘T恤现场

口风琴社团

篮球操
西马峪中心小学位于清徐县马峪乡八一路南。学校始建于1920年,2005年9月学校改制,成为了覆盖11个山区村学生的寄宿制小学。学校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200人,教职工17人。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全体教职工团结进取,借着标准化学校建设的东风,乘着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的快艇,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学校微机教室、科学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多媒体教室、阅览室、体育室,各类教学器材配备达到了山西省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学校努力改善学生寄宿条件,食堂、餐厅、宿舍干净整洁,文化氛围浓厚,管理规范,食宿标准也达到了山西省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
学校以“传承历史彰显活力”为主题,努力打造书香校园。悦读书吧、校史记载、礼仪文化、廉政文化、艺术长廊……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勤奋进取、活力向上的氛围。
百年的文化积淀,百年的教学相长,学校形成了以“活力团队”建设为主的养成教育体系。学校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建立学生个人之间、小组间、班级间的三级行为规范管理网,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评价内容由单一的学习逐步延伸到日常管理、各类活动及小组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通过堂堂考核、日清周结,全方位将学生的学习、纪律、行为养成教育落到实处,全面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活力个性成长。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总结评比,将优秀学生、优秀学习小组在大厅电视上循环播放,增强先进典型的感染力、影响力,以校园广播站,精、净、竞的学习氛围逐渐形成。
着眼于开齐开足课程,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活力课堂,成就学校活力办学的翅膀。学校以“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成果作为支撑点,通过引导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请进来县乡教研员实际指导,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方式的教研方式,摸索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5321”教学法,并不断得到完善。
拓宽课堂教学内容。让皮影走进小学美术课堂,请皮影大师表演皮影,让孩子们感受皮影魅力,社团老师带领孩子们制作皮影、表演皮影,并确立了“如何利用小学美术课传承非物质文化——走进常丰皮影”这一研究课题;组织教师开发了《知我马峪,爱我家乡》的校本课程。每年秋季,学校都会举办葡萄酒酿制活动,让乡土课程走进课堂得到传承。2016年,葡萄酒酿制活动吸引来了电视台的记者,引来了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观摩,学校的酿酒活动在电视台、腾讯视频上广为传播。可以说,西马峪学校的课堂是彩色的,也是充满活力的。
利用多彩的活动影响充满活力的学生,成就学校活力办学的另一只翅膀。
适应当今社会对学生特长培养的需求,学校开设了美术、音乐、体育、综合实践、诵读作品五大类的15个活力社团组织。社团有专职教师负责,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每周活动一次,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项,定人员、定时间、定场地,是西马峪学校社团活动的主要特点。电子琴社团、科技社团、皮影社团、篮球社团是该校社团活动的亮丽名片。科技社团孩子们创作的“手机支架”、“剥瓜子神器”、“多功能粉笔套”等作品,巧妙地将废物改造再利用,在全县科技小制作比赛中,有3人获一二等奖;舞蹈社团、田径运动队在全乡比赛中屡获殊荣。
广泛开展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孝心、公益心。2016年暑期,西马峪学校联手清徐信息网,开展“衣暖人心”爱心捐赠活动,并于2016年7月16日、17日组织30余名学生代表在清徐醋都广场开展现场募捐活动;2015年12月,全校师生捐出自己阅读过的图书,筹建了我校“悦读书吧”;2016年12月,全校师生再次捐书与清徐义工共同组建“醋都书吧”,并于12月10日,师生代表将募捐到的衣物、筹备好的“醋都书吧”一同送到临县石白头小学,亲眼见证了同在一片蓝天下的贫困地区留守儿童,亲手传递了温暖与希望,学生的爱心、公益心在滋养……2017年3月,“雷锋精神我践行”活动月里,学校的学生志愿者再次参加清徐义工组织的“学雷锋爱心助农”活动,在醋都广场上分装胡萝卜、捡拾垃圾。
学校注重开展节日文化。每年寒假开展“民风民俗DIY”制作评选,让学生在传承、创新中走进春节文化,了解民俗;“1013”期间开展大队委竞选活动,为少先队注入优质血液;“4.23”读书日开展“童言童语故事汇”,激发了孩子们读书兴趣,提高了表达能力;“六一节”开展“我型我show”大型手绘T恤活动,为孩子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西马峪学校一班人谨记“抓规范促成效,重传承求活力”,励精图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明显增强,家长的满意度明显增强。从这一次次的蜕变中,西马峪学校一班人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论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就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