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印迹——房子的变迁 作者:陈晓春 时间:2018-11-30 次数:153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伫立窗前,看鸟群的双翼划过绮丽的晚霞,看雨后的虹霓飞架云端,看车流从平坦的紫林路逶迤远去……如今的居所,终于可以游目骋怀,凭天际云卷云舒,听窗前花开花落。
  在我的记忆中,祖上留下来的老屋十分破旧。正屋还勉强,东西厢房就差多了,陈年的梁子、椽子,裂开无数条缝,破败得让人担心。长条的青砖也是历经风雨剥蚀,写满了岁月的沧桑。院子四周的围墙用一块块的泥坯砌成,一下雨就这儿塌那儿掉的。大门板被岁月剥蚀得黑黄而腐朽,门槛也不知历了多少载,上面遍布裂痕,中间深深地凹下去,呈月牙状。一开门,大门就吱吱扭扭地响,似乎在诉说它风烛之年疾病缠身的痛楚。而它的破旧淹没在上世纪70、80年代同样破旧的乡亲们的房屋中。后来,在一个昏鸦乱噪的傍晚。爷爷,身患重症的他在弥留之际想吃一瓶桔子罐头,当父亲匆匆忙忙买回家时,爷爷在这所老宅子中溘然长世。他一生没享过什么福,却费尽心力为后代们遗留下了一个能够居住的地方,一个破旧但不失温馨的家。
  这里是我童年的乐园,有姐妹们嬉笑打闹的天真快乐,有鸡犬相闻的自然乐章……一想起她,就会有一种温暖的情愫柔柔地从我心底升起。我们的童年,物质生活上是匮乏的。但我从来没有抱怨过,因为我们有亲近泥土、倾听大自然呼吸的充裕机会;而且它用自己的朴质与宽容,和蔼与善良,真诚的容纳过我。
  上世纪90年代,在父母节缩食、勤俭持家的奋斗下,终于我家有能力修缮一下我们的旧居了。正房统一让工匠贴了瓷砖,西厢房抹了水泥,地面也做成了光洁的水磨石地。我们又买来红砖,为了省钱,在父母亲的带领下,自己和水泥、砌院墙、一块块崭新的砖取代了旧泥坯,院墙变得齐整而漂亮。园子里的甬道也用蓝砖砌了出来,两旁栽了些玫瑰花,这条小路也成了一条香径。连大门也由朱漆铁皮大门取代了腐朽的门板,门两旁雪白的瓷砖与翠绿的树叶交相辉映,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争高论下,喋喋不休。遗憾的是爷爷没能在这修整一新的家里这么敞亮地住过一天。
  2000年冬天,我结婚了。新房在县城,是一个只有80平米的五层楼房。只是结构差强人意,客厅采光不好,更遗憾的是每到五月份家里就热得和蒸笼一样,整整要热4个月。2008年搬到二街住上一楼,100多平米,结构也比过去的要好。这下终于清凉了,可每到秋末冬初,还有春末,家里却是蚀骨的冷。两个住宅,都不尽如人意。
  2015年,搬上了高层。电梯上下,省去了爬楼的辛苦。家里宽敞明亮,可以凭窗远眺,视线开阔,赏心悦目。没有一层的阴冷,也没有顶层的燥热。打开房门,鱼儿在水里尽情游戏,各色花草欢悦地抽枝长叶,阳光斑驳,温暖如春。窝在沙发里看几页书,或躺在摇篮里冥想一会……慵懒惬意的家,让我们放下追逐的脚步,卸下一天的劳顿,更把白天的烦扰抛置脑后。不记得是谁说过,每个人都是上帝遗弃的孩子,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已经失去的乐园。它也许很平凡,也许只是一个可以好好憩息的点,像周作人笔下的故乡,可以收容你的落拓,你的失意,你的失败与辉煌。每一个你曾居住过的房子,都曾真诚地容纳过你,都曾在你的的心灵中留下痕迹。我想:房子不仅仅是遮风挡雨,安身立命之所,更是心灵的居所。在一所舒适的房子里,心灵能够舒展,心灵能够安泰,能够感受到岁月静好,安之若素。
  而我所居住过的房子,留有时代的印痕,这一切的改变与美好,都归功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绩。
  忧国忧民的文人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之朴素而美好的向往。而这个千百年的梦想在今日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一步步变成现实。
  我有一所房子,不是面朝大海,但依然春暖花开!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