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班子善打老品牌 小村庄勇登大舞台 徐沟镇清德铺村齐声共唱“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作者:张月英 时间:2018-11-23 次数:520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45岁的贾晋斌,在清德铺村新一届村两委换届中脱颖而出,于2017年11月4日当选为清德铺村党支部书记。2017年12月9日,40岁的韩宗敏当选为该村村委会主任,新的两委班子正式确定。短短不到一年时间,该村从一个多年来令人头疼的上访村,转变为人人谋发展、个个勇争先的上进村。回顾即将过去的2018年,清德铺村的新变化历历在目,清德铺村的好故事接二连三。
  
  A  为官新理念:培养不出超越自己、接任自己的干部,那是自己的失败
  当选村支书的贾晋斌,对于当村干部这件事儿,之前一直有一种抵触情绪。晋斌的父亲从小队长、村主任、支书,到多年的政工书记一干34年,让晋斌感觉当村干部除了付出就是挨骂。
  不甘平庸的贾晋斌,初中毕业后自谋职业。干了18年企业的他勤劳致富,小日子打理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原本可以就这样安安稳稳过自己舒心小日子的他,突然感觉作为“官二代”,有好多父亲所处时代无法实现的理想在自己这一代手中应该能实现。然而,即便是这次当选村支书之后,在他而言依旧持这样一种想法:领头羊如果无法培养出可以超越自己、将来能接替自己的优秀农村干部,那就是自己的一种失败。人人争先进,个个比干劲,让村民们人人争当党员,党员们个个争当干部,这才是村里应该有的新面貌、新气象。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须有我。而今,身为村支书的他,当下的想法便是,在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上一展身手,为这方土地最大限度、尽其所能多做事,做实事,同时也让自我的人生价值最大化。
  B 任期小目标:明确“三个日子”,用每天15杯水的知心话,啃下土地确权第一关
  上任伊始,贾晋斌、韩宗敏与清德铺村两委一班人,明确了任期三年内的小目标,要过“三个日子“:2018年过苦日子,2019年过好日子,2020年过富日子。
  如何做?有村民对贾晋斌说,你们手里要是能完成咱村的土地确权工作,就是咱村里的大功臣。是啊,清德铺村是有名的上访村,土地确权工作一直无法推开。上面有什么项目,土地确权未完成的不考虑,这样一来,清德铺村集体经济处于无法破零的僵局。
  打铁还需自身硬,落下的步子咱得加紧赶。奔着“三个日子”,村两委研究决定,一定要啃下土地确权这块硬骨头!
  2018年1月4日,清德铺村土地确权工作正式开始。作为村民们的“新班长”,从走马上任开始,便组织村两委一班人天天从8-10点开通气会,其余时间每天有人值班。雷打不动的两小时通气会上,清德铺村统一思想,敲定思路,月计划、周计划、日安排,他们立说立行。每到晚上,两委一班人忙完白天的活儿,又聚集到村委会谋划第二天工作。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已成生活常态。村民们这样调侃村支书的工作状态:他一天得说15大杯水的话。
  为顺利完成土地确权工作,他们倒排工期加班赶。然而,在工作进行到60%时,这项工作遇到瓶颈。问题的症结落到两位老上访户身上。对此,村两委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想对策。针对这两位老上访户头脑灵泛,喜欢跑买卖的特点,村两委积极引导,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将其打造为清德铺村红薯经纪人。在村两委班子的感化带动下,老上访户不仅带头执行土地确权,同时发动大家一起响应。第二天,全村95%全部推开。日前,清德铺村土地确权工作在经过四议两公开后已全部完成。
  C   两张富民牌:成立元宵合作社、入驻太原食品街,地标农产品红薯走上大舞台
  今年过大年,对于清德铺村村民而言可谓收获满满。从一进腊月到整个正月,他们抢抓机遇,庆佳节、演节目、闹红火;卖元宵、卖红薯、赚票票,一个都没有落下。
  闻名十里八乡的清德铺红薯、元宵,有着数百年发展史。然而规模小、经营散、价格质量标准不统一的弊病,却一直制约着这两项产业的发展。逢年过节,周边地区大街小巷都是清德铺红薯、元宵的叫卖声,这两大特产却经常出现滞销、价格低廉等难题。对这个“肥水流了外人田”的老大难现象,贾晋斌与新一届村两委谋定而动,打出漂亮组合拳。
  铺天盖地搞宣传,成立元宵合作社。今年正月,清德铺村浓浓的年味儿中,处处埋着画龙点睛的伏笔。人来人往的村文体广场,一条条写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打造清德铺红薯元宵品牌”的鲜艳条幅,取代了往年挂黄红凑热闹的老套场景。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群群穿戴着标有“清德铺”字样统一服装,站立在“清德铺”招牌下销售本村特产的村民。与往年各自为阵、因陋就简、五花八门招揽顾客的小标识不同,这些整齐划一、特色鲜明的服装和商标,体现出该村元宵合作社“五统一独立”新内涵:五统一是指服装、原料、工艺、招牌、配方的五个统一,一独立是指经营的独立性。凡清德铺食品行业的小作坊和从业人员,经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考核,全部办理了健康证。村里开通了公众号,生成了二维码,各家留有自家的电话,卖得好不好一目了然。
  线上线下做营销,书记村长当外卖小哥。线上,清德铺村连线太原交通广播FM107楚月帮助热线等媒体推销元宵。正月十四晚上,正值家家户户忙得不可开交时,太原体育馆附近有客户想要购买元宵。在这样一个家家户户大团圆的日子里,书记村长当起了外卖小哥。他俩一个开车一个提货,晚上11点如期送货上门。对方看到他们这样热诚服务,不好意思地想要多付钱。贾晋斌第一句话是,不用,不用。第二句话却附加了条件:觉得好吃多给俺清德铺村宣传宣传。线下,清德铺元宵入驻太原食品街。3月2日,在正月十五传统元宵佳节的特殊日子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表演、现场手工制作桂花元宵,在太原食品街精彩上演。这是清德铺村为庆祝本村桂花元宵入驻太原食品街举行的民俗活动。现场表演的民俗队伍由本村村民组成,年龄最大的82岁。现场,清德铺所在摊位一端是老鼠窟的元宵,另一边是鸿宾楼,被夹在中间的他们自信满满。两天的推销表演热闹非凡,村民们憋足了劲儿打清德铺品牌,仅正月这段时间,共销售元宵26万斤。大家终于明白了合作社“五统一独立”的制约,恰恰是对品牌一种更好的保护。
  关于元宵,贾书记心里有本帐。虽说今年村里的元宵卖得比往年好,但是他调查过,1996年,清德铺村元宵年销量最高达到3000万斤。随后的一路滑坡,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发展,取缔治理路边摊,村里的元宵未办手续无法光明正大发展,一度时期变成了“三无产品”。针对这种情况,村两委积极与县主管部门联系,办理领取小作坊许可证,通过集体搭台个人唱戏,更好地统一管理,做大做强元宵品牌。品牌带来的效应,住在村委会对面的村民刘锁柱深有体会,他家门口挂着清德铺元宵条幅,许多都是慕名而来的,看到条幅便照直进来。今年,老刘家元宵销量翻了好几番。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而今,清德铺元宵合作社已由起初35家发展到现在的75家。
  D  激活“四个群”:三星级幼儿园、老年大讲堂、妇女大舞台、青年K歌场,集聚全村正能量
  开设老年大讲堂,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这里,老年人通过口口相传,为后辈人留住历史,传承好家风、好村风。老人们告诉下一辈,清德铺村元宵如此出名,村里的李家功不可没。1996年,清德铺村李家元宵最出名。开明的李家人不仅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元宵配方无私地献出来,而且还手把手培训大家如何做。清德铺李家的好家风,在该村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此同时,大讲堂还通过村医讲授养生保健知识,让老年人学会保护自己,不乱吃东西,树立身体好就是给孩子省钱为家庭与村里做贡献的意识;请退休回村的老人们讲养生,通过身边人身边事,互相交流健康长寿的心得体会。
  重教育提档升级,做公益集聚爱心。因条件所限,该村幼儿园一直留不住孩子与老师。孩子们虽说每人每年出300元学费并不贵,但是幼儿园没玩具,老师每人月工资700元,严重制约村幼教事业发展。为此,村两委引导支持幼儿园通过评星上等级,加强幼儿园软硬件建设。今年10月23日,幼儿园正式通过三星级验收。而今,每名幼儿的学费涨成了每年500元,但升级后的幼儿园却更好地满足了家长要求,而今,幼儿园52名幼儿再没有流失,孩子在身边,家长更放心。该村还带领村民到康宁医院献爱心,带着五六年级学生参加活动并要求写心得感受。大手拉小手,共同受教育。
  三是搭建大舞台,建立村文体中心。村集体经济拮据,书记村长便自掏腰包,在学校院子里添置灯光、音响、幕布,为村民活动创设场地。曾经在大马路上跳舞的妇女们,有了自己的大舞台,最高峰达300-400人。该村副书记与妇女主任充分发挥女干部的优势,在组织大家跳舞的同时,潜移默化做工作、讲政策,引导妇女为清德铺发展发挥半边天作用。活动中,因发现中老年人与青年爱好不同,跳不到一起,于是又增设新场地,让村民文化活动更尽兴。每到星期礼拜天,这里又成了青年人K歌放松的场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谐了邻里关系,激活村民活力,清德铺村呈现出一派文明祥和谋发展的生动景象。
  E   征集金点子:有为青年座谈会、知青文化工作站,结对帮扶让村民与时俱进
  吃不穷,穿不穷,眼见短浅辈辈穷。清德铺村的发展离不开全村上下齐心协力,更离不开全县各级领导与部门的鼎力支持。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凤梅亲自站台,不遗余力为红薯当代言;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卫向东身体力行,亲自为该村活动进行总策划,推出开展插秧节、知青返乡、农机展示会等多项大型活动,邀请国家及省、市媒体宣传报道,组织县级媒体全覆盖报道。清徐报社通过报纸、微信平台、网站“一报六平台”给予专题专版大篇幅报道,清徐电视台、网信办、新闻中心等县级媒体也给予重点报道。清德铺村集思广益,将大家的金点子变成村里的新路子——
  开阔视野,举办有为青年座谈会,是清德铺新一届村两委人才强村的战略举措。正月初二,河东地区有回村上坟习俗。村两委分头打电话,邀请在外的清德铺有为青年回村座谈。大家被村两委求贤若渴的真诚感动,纷纷发表自己见解,就村里下一步如何走,如何做大做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场,2018过苦日子的生动景象让人温馨感动,设备简陋的村委会生着一个小火炉,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集聚在这里,为村里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红红的火光映照着一张张年轻的脸庞,点燃大家心中的希望,升起清德铺村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引进资源,设立“知青文化工作站”,是该村人才兴村的又一举措。5月8日,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卫向东总策划、徐沟镇主办、清德铺村承办的首届红薯插秧节暨知青重返故乡、共建美丽乡村活动启幕。
  过去,清德铺村种红薯全靠人工和畜力。一是翻土深浅不均,一天出不了多少活。现在,村里有了现代化机器,插秧又快又好。机械化耕作不但减轻了农户的劳动负担,更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做大做强红薯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现场,知青代表宣读了助农倡议书,在清德铺村设立“知青文化工作站”,表示将利用知青的人才优势、知识优势和人脉优势,定期把党的惠农政策、市场信息以及营销策略带给村民,每一个知青和一户老乡结成营销帮扶对子,在农产品种植、销售上搭把手,帮助“第二故乡”的老乡走向富裕。当日,清德铺村“两委”与山西惠多多购物广场、山西中通公司签署了红薯预售协议,让村民们种得放心,卖得舒心。
  F   一薯走天下:农机“高铁时代”、功能性红薯、吃货团助力,万亩红薯渐成气候
  回顾今年4月27日县农机局在清德铺村举办的农机展示会,村民们至今兴奋不已。现场,深松整地机、甘薯起垄施肥铺膜注水机、开穴注水移栽机、甘薯复式移栽机,无人植保飞机等10台省时、省力、省工的新型插秧机械令村民大呼过瘾,大家形象地称这次农机展销会让清德铺红薯进入了“高铁时代”。通过演示,农户们认识到了红薯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性,激发了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化种植,助推红薯产业化发展的热情。村民紧抓农机设备国家补贴70%政策机遇,个人出资30%,在家门口的展示会上自己挑选,最后购得运城的两套设备,为进一步扩大甘薯种植面积、达到增产增收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变“喂养”为“领养”,是清德铺村两委着眼长远,带领村民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理念。建设红薯窖,是清徐县委、县政府给予该村的帮扶政策。政策有两个选项,一是通过给每个窖一万多元的奖励资金进行扶持,一是通过给贴息贷款每立方米一千元进行扶持,清德铺村着眼长远,一致决定,选择第二个选项,放弃第一个选项。
  打破品种单一瓶颈,发展多功能红薯,特别是种植富硒红薯,是清德铺村红薯产业的现阶段目标。
  一直以来,清德铺村“太原红”红薯以干甜好吃深受客户青睐。然而,这一品种却不适宜烤红薯。对此,该村着眼于功能性红薯种植,即种植适合烤的、煮的、储存的多功能品种红薯。该村积极联系到省农科院,通过电话联系运城研究所武所长搞培训会,为村民讲解育苗与病虫害防治知识。一来二往,清德铺实干精神得到运城武所长欣赏,该村荣幸地成为太原的红薯品牌基地。据悉,该基地全国仅有7家。在引进新品种进程中,村两委先试先种,风险由两委承担,成果与村民共享。经试验,试种的9个新品种,其中有2个品种可以大面积种植。
  开办“全薯宴”,吸引吃货团,是清德铺村“一薯走天下”的关键举措。一次,贾晋斌与韩宗敏这对黄金搭档,从网上查看发现定襄河边村有全薯宴。于是兴致勃勃前往取经,谁知满怀的期待换来的是失望,回来的路上两人一直不说话。为探索红薯发展之路,村两委虽走了一些弯路。对此,他们毫不气馁,又通过朋友联系到网络吃货团总团长,专业策划出70多品种1500道菜的“全薯宴”新菜谱,印出了小册子,一桌活色生香的红薯宴,即将迎来五湖四海的吃货团,也让清德铺村万亩红薯基地的目标更加充满自信。目前,清德铺已经通过农业经纪人联系了陕西省农科院红薯研究所,加大对清德铺红薯品质和品种的研究,并与美特好、好朋友、生活一二等大型连锁超市和电商进行了接洽。下一步,清德铺将进一步拉长红薯的产业链,引进红薯加工,衍生红薯片、红薯粉、红薯小食品等各种红薯产品,还要根据营养成分的差异,用红薯茎蔓、叶子进行饲料和食品加工。未来,清德铺红薯的前沿阵地将打到更为广阔的平台上。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建设“创新活力之城、美丽幸福清徐”的大合唱中,迈步新时代的清德铺村,在新一届两委班子带领下,正在以饱满的激情、浑身的活力,耕耘着这片希望的田野,嘹亮着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的主旋律。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