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见题目,有人也许会说,丸子汤有什么好写的,丸子汤有什么好喝的,现在的早点多得是,各种各样,要啥有啥,一点也不稀罕。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农村不用说肉丸子汤,就是白萝卜素丸子汤对于我来说那可就是美味佳肴了。因为那时候白面、大米少,油也少,那时的普通人家日常的饭普遍是糊糊、拨烂只、煮疙瘩等等。
1981年我在小店读高中,村子离小店十几里,夏天白天时间长,中午便跑校,回家吃中午饭。冬天白天短,就需要带饭。每天早晨吃完饭,母亲把昨天晚上准备好的红面剔拨股加上一些茴子白菜早已装在铝饭盒里,督促我早一些走,我骑上半新不旧的自行车,把书包放在后座位上,饭盒也放在一起,用自行车内胎做的橡皮筋拴好,在母亲期望的目光中出发去上学。那时候小店是公社,公社有一所高中,大部分都是村里面的学生,距离远的一般带饭,距离近以及小店村的学生自然不用带饭。到学校以后,首先把饭盒放在食堂的蒸笼上,然后才去上课。蒸笼是四层,一般都能够放满,为了防止弄错,学生们要么在饭盒上面做个记号,要么是拿胶布贴在饭盒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下了课各自拿上自己的饭,端到学校的食堂边,围墙下,在冬天暖暖的太阳下蹲着吃,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有时候也相互看一看那个同学的饭菜好,遇到比如有大米、蒸馍、肉菜之类的稀罕饭,总是很羡慕,但是那毕竟是少数,也偶尔,因为那时候大家经济条件普遍差,况且也都差不多。
有时候不带饭了,就揣上母亲给的两毛钱,二两粮票打牙祭,解解馋,去喝白萝卜丸子汤,吃蒸馍,一两个月有那么一两次。记得是小店十字路口的西北角电线杆底下面,有一个卖丸子汤的中年男人,人瘦瘦的,脸黑黑的,支一个锅,用炭烧火,锅里的汤慢慢的煮着,飘着一层油花花,西北风刮过来,远远地就能够闻到香味,十分诱人。白萝卜丸子是预先做好的,油炸过、颜色金黄,放在另外一个盆里,要是有人过来喝,就把丸子放进锅里,稍微煮一下,拿勺子舀到碗里,另外加一点葱、芫荽以及调料,我们就坐在小板凳上喝,一毛钱一碗,十个丸子。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做买卖的人少,人们的脑子也不活泛,卖丸子汤的就卖丸子汤,也没有饼子、馒头之类的主食,中午饭,年轻小伙子,总不能光喝丸子汤吧。于是就到十字路口的西北角买两个蒸馍,那是当时的南郊区饭店,国营的,东面的一个窗口卖蒸馍,一个二两,那蒸馍白白的、圆圆的、大大的,五分钱一个,二两粮票。咬一口,满嘴都是小麦的清香,一般首先喝汤,把白萝卜丸子放碗底,舍不得吃,最后还是狼吞虎咽吃了。有时候咬一口蒸馍,喝一口汤,有时候把蒸馍掰开泡在丸子汤里面,把汤喝的没有了,再向中年人要一些汤,中年人不爱说话,心领神会,拿勺子再舀给我,丸子汤的味道醇醇的、厚厚的、香香的,那个美,那个香,一辈子都忘不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的喝的应有尽有,天天像过年一样,吃喝不愁,餐桌食物丰富多样,连过年吃饭时抢手的都是素菜,而非荤菜。随着时节,还能吃着新鲜的时令蔬菜、瓜果,在食物富足的今天,人们已不再满足于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是更注重营养均衡和健康搭配。虽然白萝卜丸子汤的美味依旧在记忆中挥之不去,但我更庆幸自己“生正逢时”,能亲身感受到我们伟大祖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40年时光的点滴酝酿,哪怕是最平常的生活,也会升华成有故事的片段,为我们越来越美好的生活点个大大的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