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小的时候,每逢腊月天,县城的双日集,便改变为天天集了。县城内的南关大街和西门坡的集贸市场也随之热闹起来。人们或购买年货,或准备来年的生产工具,市场内熙熙攘攘人流不断。那时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去集市上买麻粘。
麻粘是用“糙米”和“糖稀”做原料。
所谓“糙米”是将白色的大米,清洗干净之后用颜料染红,铺在烧得滚烫的热炕上,关闭门窗,上面盖上被褥之类的东西,让大米膨胀。经过一、两天的时间,红色的大米,便膨胀的老大老大,一粒一粒圆圆的鼓胀饱满的红色米粒,十分诱人。这就是制作麻粘的糙米。
糖稀是用软米,煮熟后放入一些蒸馒头用的启子(一小块发面)发酵。同样也是放置在热炕上苫盖严密,经过一、两天的时间,这些软米便发酵了。用清水冲洗几次去掉酸味,装入布袋,加入凉开水,不停地揉搓。将揉搓下来的米水,再放到一口大锅内加温熬制。在不断加温熬制的过程中,逐渐变得黏稠起来。这时就要用铁铲不停地搅动,避免粘锅烧糊。当这些黏稠的米糊能拉出丝来了,这糖稀就做好了。
制作麻粘还需要一个专用的模具。这个模具是用一个长约25公分,宽约十公分,厚约两公分的坚硬木料,中间挖空一个长十公分宽六公分的菱形。菱形后面削细,适宜手握为把手。再从中间锯为两半,前面安装一个小合页,可以将菱形随意开合。这个模具就制作完成了。
将糙米和糖稀以10:3的比例,混合起来,取一小块放置在模具里,压实之后,从把手处将模具一分为二,一个美味可口、色泽诱人的麻粘便制作完成了。
将糖稀搅拌上芝麻,搓为条状或压扁,就是麻糖;糖稀冷却之后,有的搓制成圆球状,叫作糖瓜。有的搓为长条状,叫作稀条。搓的细些就叫蜜棍棍。再加上麻粘,就可以一齐上市出售了。整个腊月天,清徐城内的稀条、麻糖、蜜棍棍和麻粘,便成为大人和小孩子们的抢手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