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偶然机会,邂逅了一首田园小诗。是其朴实语言与奇妙比兴的结合、激扬迸发与由衷喟叹的共鸣,使得短短二十八字,牢牢抓住了一个农者之心。诗人诗题未曾记得,然四句吟咏,却如常在耳:“百亩园中散绮霞,苗肥花润喜农家。富民政策心头雨,抓把春风也发芽”。好个“抓把春风也发芽”!虽然夸张极致,但也熨贴切当。人常说春风润物,可从未见有春风发芽之论。然而就是这“也发芽”三字,便足以引人入胜;每读于此,总催人以浮想联翩。
中华民族,有近五千年的农耕史。岁月沉淀,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农耕生产,逐步融入了自己的智慧和文明。刀耕火种之兴起,乃至后来犁耧砘耙、桔槔辘轳之相继出现,虽有所进步,但那草陌土垄的寒暑奔波、井边河畔的俯仰劳作,竟成了数千年不变的定式。
回顾四十年前,虽经过了新中国二十个春秋的建设发展,但因人民当家作主不久,毕竟积重难返;加之自然灾害等的频繁发生,民生经济发展缓慢。故就当时而言,社会物资相对匮乏;农村生活水平和生产方式也相对低下。曾经一件小事,至今不能忘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中百姓生活用水,全凭古井汲取。提水方法,依旧是延续数千年的辘轳井绳,甚至更早的桔槔吊杆仍有使用。人们生活用水,自然离不了水桶。那时农村实行的是生产队管理。我们村,每个生产小队街头置一副水桶,供全队几十户人家轮流使用。记得一天,队长挑水用桶,下一家正好轮我;就在井边,我若有所思,半开玩笑说道:“啥时候咱们每家能有副水桶就好了”,憨厚的队长边吃力绞水,边简单作答:“嘿嘿,梦吧!”虽然,这个回答在当时我也是完全认同的,但“嘿嘿,梦吧”这四个字,却深印于心。以致在后来的生活中,乃至数十年后的今天,我这个稀龄老人,每遇感兴,总有提及!以欣慰社会之进步和民生之幸福;赞叹这个社会所有深刻变化的出人意料和来之不易。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如浩荡春风,吹拂在神州大地上。她暖意融融,既无穷无尽,又弥远弥深;可谓‘和风渥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润遍了城镇,润遍了乡村;吹醒了万物,吹醒了百业。于是乎,新的事物伴随着新的观念,如雨后春笋,先是破土而出,继而开枝散叶、茁壮成长。其欣荣遍地、繁茂参天之势,掩没了和正在掩没着所有那些古老的“定式”;欣欣然繁荣着当今时代,煌煌也簇锦于国体民生。广大农村,随着生产经营体制逐步完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的蝶变。诸多人间胜景应运而生,圆了多少敢圆和不敢圆的梦。将春天的故事,演绎成了实实在在之春天的风景。
是这改革的春风,她活力充盈,骀荡万里!百姓心胸为之荡开,观念为之焕新。他们顺势而为,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科学种植、网络经营;将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基因,发挥到极致。从居舍村落到园林地头,从生活面貌到精神状态,何处不是一变再变,一新再新?田间,电动机械、科学设施,取代了人犁畜耙、辘轳水车;村中,街歌巷舞、明楼绮户,代替了悠悠水桶、浓浓炊烟。不见了无奈的愁眉,添多了灿烂的笑容。
是这改革的春风,一吹就是四十年!中华民族百业齐兴,进入新时代,跃上新高地。意气风发的八亿农民,更畅开了理想的天空,擎起凌云巨笔,饱蘸春风,在这个史无前例的新颖画卷上,浓墨重彩,尽情挥洒;其鲜明特色、纷呈亮点,既充实着民生幸福,更奉献着家国情怀。竟将一个只停留在虚幻传闻中的“歌舞昇平”“小康盛世”成为了现实。
相信这改革的春风,还将毫无懈怠地吹向未来!因为,我中华民族正有一个伟大的梦,她无比璀璨辉煌,更待我们继续圆了下去。可以想象:民族复兴,这个最美丽的中国梦,她融入了多少新型农民曾经的理想和从未有过的希望。况且人们所有的理想和希望,已经发芽生长,或开枝散叶,或含苞待放,更或芬芳四溢……
三十年前,发自内心的感慨,曾有小诗几句:“千年的辘轳哟,它终于绕了个够。小推车的独木轮儿,碾到了地尽头。暖暖的风,吹醒了心田绿;春天的故事哟,填满了希望的沟。”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此生有幸,再续诗章:“解意的春风哟,丰润着脚下的路。庄稼人的心里头,又筑起憧憬的楼。坦荡的胸,同圆着复兴梦;幸福的源泉哟,就那么不尽地流!”
注:桔槔,亦作“桔皋”。约始于春秋时期,井上或池边汲水的工具。在井旁竖一木柱,顶悬一长横杆,一端系汲器,一端悬绑石块等重物,用不大的力量提升汲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