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的文化事业 ——改革开放四十年亲历我县文化事业发展变化 作者:王茂华 时间:2018-10-26 次数:165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似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像灯塔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清徐县紧紧抓住这一战机,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狠抓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县委、县政府根据清徐的实际制订了《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带领全县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努力,清徐文化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
  硬件建设打基础日臻完善
  硬件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事业的基础。清徐县以狠抓硬件建设为突破口,创造条件,服务群众,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1986年县投资35万元建起了文化馆,2002年又投资100万元改建了新文化馆大楼。1989年,投资34万元建起了图书馆,2006年又投资400万元又新建了图书馆大楼。1985至1990年先后投资580万元,建起了不仅可放映电影,还可供演出大型歌舞、高空杂技等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即新城电影院。2007年启动了清徐县文体中心建设工程,总投资7900余万元。
  乡镇文化站既要贯彻上级精神,又要组织群众开展活动,它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实现文化大繁荣的关键一环。县里按标准每建成一个文化站补助20万元,且每年补助活动经费2.5万元。健身路径“八个一”标准的文化站。
  财政规定完成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每村补助3万元,全县188个行政村,村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室,村村建起了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点,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县财政对完成文体场所建设任务的行政村每村补助3万元。
  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站的硬件建设为文化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群众文化大发展丰富多彩
  群众文化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如何是一个地区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精神文明的晴雨表。清徐县各级党委、政府都自觉地把群众文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专人负责,定期研究,制定计划,付诸实施。县、乡、村、个体四级文化网络已经形成,群众文化活动遍及城乡。据统计,目前全县有乡镇(含街办)文化站10个,村级(含企业)文化室211个,文化专业户75个,民营剧团3个,秧歌队43支,票儿班35个,八音会8个,锣鼓队85支,背铁棍表演队10支,旱船队8支,其他如舞蹈、合唱腰鼓、握棍、高跷、大头娃娃、轿子等民间文艺表演队有100多支。另外全县有文体广场50个,篮球场53个,乒乓球室33个,棋牌室36个,健身路径58条。群众文化骨干约2万多人。
  清徐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八种:一是日常活动。二是传统纪念。三是节日喜庆。四是组织比赛,比方歌咏、舞蹈、朗诵、球类等,组织各乡镇、各代表队参赛。五是外出参赛,参加国家及省市组织的书画、文艺、诗词等大赛。六是慰问演出,比方文艺团队深入到驻军、敬老院等地慰问解放军和老年人。七是结对互补,比方县文化馆与9个村结对子,组建基层文化活动基地,每年都要配文化馆直属的6个艺术团队到结对村子演出。
  特色文化放异彩名扬九州
  清徐,被誉为“醋都”、“葡乡”。西周置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文学巨匠罗贯中就出生在清徐,当今又是全国文化先进县,说清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文化繁荣一点也不为过。主要特色文化有贯中文化、葡萄文化、醋文化、背棍文化、架火文化、彩门楼文化、砖雕文化,等等。其中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徐沟背铁棍艺术、清徐砖雕、清徐彩门楼四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于迎鼓架火习俗等9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徐沟背铁棍萌芽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空中舞蹈”、“无言戏剧”、“流动杂技”。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从实际出发,多方面进行改革尝试。首先在体制上由过去单一的生产大队经营变为联营或者私营多种形式,背铁棍队伍由7支增加到10支;其次,在艺术上改单一的街头行进表演为街头表演、广场表演、舞台表演多种形式,适应了多种场合的需求,使这一民间艺术奇葩得到了升华。徐沟背铁棍参加市县的大型活动几乎无一缺席,多次参加山西省“两会一节”荣获表演金奖。北到京都,南下广州,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1992年应邀到深圳锦绣中华表演时受到李鹏总理的接见。2008年应邀到上海世界国际博览会表演,收到了与会华人和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1995年徐沟背棍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文艺创作开新宇方兴未艾
  在改革开放之前,清徐人写书出书之事几乎等于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多年,著书立说,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90多名清徐籍的同志先后出版了小说、诗歌、散文、戏曲、书法、美术、剪纸、摄影等书籍140余部。
  原人大副主任李中同志,退休十多年笔耕不辍,先后编辑出版了《清源古城》、《清徐古寺庙》、《清徐碑碣选录》、《古今集》、《休闲漫谈》、《中庸堂随笔》、《集义村志》、《李氏家谱》等十多本书;原政协主席杨拴保主编了24集500多万字、反映清徐方方面面历史的《清徐历史文化丛书》;原文联主席常箴吾同志,退而不休,创办主编了全国第一份反映散曲文化的季刊《当代散曲》,发行至全国各地;工程师高中昌同志的诗集《拾暇集》被太原市评为“九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农民艺术家杨宗新老人出版了《山西老陈醋传统酿造工艺》、《三晋名人》、《清徐民间文艺》等多部剪纸集,荣获了“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并被选为山西省剪纸协会副主席;县文化局长王茂华的《观壶口瀑布》等四首诗,荣获“黄河魂·中国梦”全国诗词大赛二等奖;清徐报社记者白俊英,在“贯中杯”海内外征联大赛中,她的作品从6000余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清徐籍在外地工作的田连生同志,以山西徐沟天禄堂的盛衰为背景,用两年多的时间撰写了77万字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风雨天禄堂》,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晋商发展史和民俗文化史,是一部再现徐沟晋商辉煌的宏篇巨制……
  改革开放以来,清徐人的文艺创作是清徐文化史上最繁荣、最兴盛的时期。拿起手中的拿笔,回忆过去的事,撰写身边的人,抒发心中的情,著书立说,切切实实已成为清徐县文化的一个亮点。
  参加比赛夺魁首成绩斐然
  多年来,清徐县积极组织参加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各种文化赛事,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这些成绩也足以说明清徐县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确实大繁荣了。
  1996年清徐县荣获第三届全省文化强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当年被命名为“山西省文化先进县”。
  1997年清徐县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太原市仅此一家。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