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孙金德 作者:孙丽芳 时间:2018-10-17 次数:196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我的老父亲孙金德,系清徐县马峪乡东马峪村人。1928年出生,在外家的资助下,勉强高小毕业。他历经两个世纪,从小饱受贫穷、饥饿、战乱的苦难,10来岁就与父亲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1949年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他把火热的激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新农村建设中。1951年担任本村青年团书记,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直到2013年病逝,他有60年的党龄。
  父亲立场坚定,党性强。从工作以来,被组织上调动过多次。两次回村任党支部书记,任过乡长,任过水泥厂厂长,也曾在县组织部任过秘书和巡视员,任过煤矿书记兼矿长,任过监理站站长等职。无论在哪里,他都是听党的话,跟党走,服从组织的安排和调动;无论在哪里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他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大公无私,不徇私情。十里八乡都称他是“四不”干部:不要,不吃、不贪、不占。尤其是在煤矿,他与工人排队打饭。有一次炊事员给他多打了一勺肉菜,私下里被他批评一顿;亲戚朋友想买几根粱木盖房子,都被他拒绝了;他的儿子在煤矿工作照样在坑口推矿车倒煤四年。他经历了多次运动,接受了严格审查,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可谓两袖清风,一身正气。1964年“四清”干部称他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当家”。在他的追悼会上,乡政府和村委会赠了挽联:矿灯照着脚步行寻险探幽,乌金随着轨道出造福世人;拳拳赤子之心六十年跟随党走,昭昭丹心六十载与时俱进。这确实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父亲的责任心亦强。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以身作则,真抓实干。1963—1966年,在东马峪村任党支部书记,期间领导村民在大瓦沟开荒栽种50亩苹果树,开垦河滩栽种30亩桃树,在村东栽种20亩梨树。规划三个一百万,水果一百万,蔬菜一百万,葡萄一百万,这些规划最终都落到实处。还在村头打了三眼深层井,大大提高了灌溉面积,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正因如此,父亲也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受到了省市领导的接见。1970–1993年,任碾底煤矿书记三年,任马峪乡煤矿书记兼矿长七年,任马峪乡安全监理站负责人13年。总共在煤矿工作了23年。他吃住在煤矿,白天操持正常工作,晚上虽有巡夜的工人,但他不放心,隔三差五出夜突查,以防煤炭、木料和其它设施被盗。他深知安全是煤矿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如此,每月平均下坑20天,主坑道长300米,有时他会走得更长。坑道坡度大,上下全靠步行,有人劝他坐轨道车,他谢绝了。每次下坑,发现安全隐患就及时处理,发现工人操作不当的问题就及时纠正,常常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初步计算,1981—1993年中,他下坑行程874000米,约874公里。期间煤矿没有发生过大的事故,因此被上级部门评为“模范单位”、“安全模范单位”,本人也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在这13年中,马峪乡由原来一座煤矿发展到十几座煤矿,这对振兴马峪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活跃运输起到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父亲热心公益事业。1994–1997年四年中,受村干部和村民的委托,配合县文物管理所,修葺本村寺庙“无梁殿”。先后组织了17个人的小组,募集了七万元资金,修复了寺庙的大框架,翻盖了伙房,装潢会馆、五龙洞、七星庙等。期间没用募集的钱吃一顿饭,坐车也是自己掏钱。有时一天上三次无梁殿,从不叫苦叫累。并且财务公开,账务明了。村民们说,只要老孙出面办的事我们就放心。
  60年中,父亲信守入党誓言,履行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时时、事事、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忘党恩。经常给子女讲,现在的生活好似天堂,你们一定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社会,多为国家做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因为有他的教育我们全家几代人30多个子孙,没有一个违法乱纪,触犯法律,让人戳脊梁骨的。就在他85岁时还戴上老花镜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作的十八大报告。他经常认真地说:“我在党旗下举过拳头,发过誓,要信守诺言,矢志不渝。否则就是欺骗党,欺骗人民,这就违背了做人最起码的准则,怎么能在天地间安身立命呢!”就在他患病期间还惦记着要交党费呢!诚然,党有这样的儿子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有这样的好父亲也同样感到骄傲和自豪!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