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新房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家住房的变化 作者:姚润生 时间:2018-10-17 次数:211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在我的记忆里,我家有一处老一辈留下的破旧小院。院内三间土房已没有了房顶,只剩下四堵墙和歪歪斜斜的门窗框。能住人的三间房的后墙用一根柳木柱戗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轰隆一声倒塌,把全家人埋在下边。我家的对门是一处三进三出的“梦房院”,青砖铺地,铁丝网漫天木刻砖雕精装梁柱门窗,这样的豪宅想都不敢想,但总应该有个安全舒适的窝吧。住有所居,是我儿时的梦想。父母亲更为这危房着急,多次想修,但为了治病,哪有钱修房子呢。解放后才慢慢积蓄了点钱,把房子修了一下,但仍然是土坯墙泥顶房。直到1969年在弟弟的张罗下,彻底翻修成一排六间的表砖房,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很不错了。在部队时,全家五口人,住着近六十平米的砖瓦房。免费住,只交部分水暖电费,我感到很满足。1982年转业,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拐点。工作性质变了,生活环境差了,工资待遇低了,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更令我难以应对。可以说,一切从“零”开始,一切的一切都回归到了“原点”。
  为了安排家属的工作和子女的上学,部队领导专门派“李干事”来我县,与有关部门联系。回部队后,我打听到给我安排了四间的一套住房,令我欣喜若狂。然而,我高兴得太早了,李干事告诉我,四间房只有24平米,霎时,我愣住了。全家五口人,大儿大女的,我该如何居住呢?我心乱如麻,一时没了主意。还是部队领导想得“周到”,主动提出为我制作一套双层铁床。我理解领导的苦衷,于是我设计了一套叠起来是双层床、拼展开是可双人用的活动铁床。
  这四间房,间量两米,入深三米。除了放几张床外,所剩空间无几,衣柜、书桌等什物,只能放在村里老家,用什么东西时,只得等到星期天去拿。屋门外砌了个不足一平米的烧蜂窝煤的“炮台火”,用以烧水煮饭;冬天把门扇改向外开,在门旮旯生一铁火炉,取暖又做饭,苟且度日。我家住房的情况,不经意间被一位与分配住房有关的领导干部知道了。他很同情我的处境,并表示有机会时给我换一套大点的房子。对我的关心,十分感激,但我并不抱太大希望。然而,机会来了!1984年冬天,在那位领导的关照下,给了我位于西门坡下边的三间正房,面积有40多平米,还有半间厨房,外面还有几平米的“风道”,可搭一个棚棚,夏天做饭,冬天堆放煤糕等杂物。是多美的一套住房呀!然而,进屋一看,令人大跌眼睛。纸糊的顶棚千疮百孔,显然是屋漏所致;黑油油门窗的过梁已被压弯变形,玻璃多被压破,窗扇严重变形无法开闭……这不就是危房吗?与我家乡的老房子的破旧程度没什么区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入住后的第一个夏天,问题不断显现出来:屋顶到处漏水,床上、地面放满了接水的盆盆罐罐,叮叮当当的滴水声此起彼伏。窗框被压得丝丝作响,前墙的泥皮土块,时有跌落。曾多次向房管所反映,他们总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地修修补补,最大的一次维修是换门窗的过梁和前墙及房顶上浇沥青防漏。在这样破破烂烂的危房中,我住了十年。十年中,我认识了三任房管所所长还有十几位修房子的泥瓦匠、木匠以及修顶棚的裱糊匠。这十年,为了住房折腾得我好苦呀!难道我这辈子就住不上好一点的房子了吗?
  改革开放的春风广播福音,集资建房给我带来了希望。那年,儿子所在单位积资建房,我先给刚结婚不久的他们建了一套,面积虽小,但总是属于自己的新房。1995年,我单位又积资建房了。我东抓西借又建了近一百平米的楼房,层次也不错,我很满意。这套房子是让儿子装修的。在我建小厨房时,他为我和过泥;在我做写字台、扣箱时,帮我拉过锯。他手巧爱动脑,他能干好这件事!他边学边干,经两个多月的业余时间的苦干,终于像模像样地装修好了。他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勤俭家风的传承。我们搬到属于自己的第二套新房时,我暗暗地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我的住房梦终于实现了!
  前几年,在女儿的大力帮助下,在风景秀丽的晋祠购买了一处楼房。清晨,啭啭鸟鸣将我唤醒;打开窗户,阵阵和风送来芳草馨香。倚携老伴披霞踏露漫步在公园的林间曲径中,享受着氧吧的清新。听潺潺流水咏唱,看蓝蓝湖底鱼虾。亭阁下,品匾联诗韵;假山上,吟老歌新声。
  感恩新时代,唱出最强音;初心永不忘,争做老来红!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