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立国后的大明帝国,面对战争后的满目疮夷,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活,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从而达到巩固新生政权的目的。
但是,由于元末贵族及封建帝王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趋于激化,再加上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泛滥,天灾人祸的侵袭,致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地区民不聊生、十室九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因而还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在其属地开始了移民工作。据《明史》记载,早在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在命大将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伐中原的同时,就已下令迁徙苏州富民充实濠州,拉开了明初移民的帷幕。从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到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的十几次移民中,有户口、人口数据可考者七次,若按每户五口计算,移民人数合计约在五百九十万人左右。
十六年间的移民活动中,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到外地的规模最大,次数最多,人口数也最多,移民到达北京、河南、山东、河北等21个省市近400多个县,移民次数有史可查的达十六次之多。“南门王”本系“太原王”,是西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其时,司徒居太原,于是司徒宗敬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周灵王为远祖。
宗敬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他的后裔在秦时分为瑯琊、太原两望,至汉朝时再分为东海望。隋唐以后,太子晋的后裔复分为中山、河东、河内、邺郡、开闽、三槐等支,明清时开始走向全世界。目前,遍布海内外的近亿王姓人中,十之七、八是他的后裔。
留居在太原当地的多支晋传王氏,有一支在宋太宗灭北汉毁晋阳太原城后,为避难迁到今晋源区姚村乡蚕石村。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清源“南门王”始祖王讳克明公迁清源,居城南一后,家族不断繁衍壮大,遂分居县城大南门左右,并于大明万历年间,在清源大南门东西两侧,兴建宗祠与家庙,号称”双庙”。其宗祠故址在今工会大厦东、体育馆南、南门大街西、文源路北,即今立“梗阳古城遗址”碑楼之处。大南门东家庙,隔南门大街,与宗祠东西两两相对。因宗祠与家庙都建在“大南门”附近,因而清源人把这支王氏称为清源“南门王”。
今南门王后裔由于人丁兴旺,宗繁族茂,已遍布全国各地。(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