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要遵循规律,顺其自然,就不该刻意为孩子制造温室,温室里的植物可以保得一世无忧,谁又能顾得了一个孩子一生一世?所以该面对的还得让孩子面对,让孩子自己产生免疫力要比大人时时刻刻保护要好吧。
书中提到尹老师的女儿圆圆在学乐器时第一个老师从专业出发,比较重视基本功训练,可是由于一直没有成品,小孩子没有兴趣,作为懂教育的母亲,尹老师又给孩子找到一位能迅速提供成品的老师,孩子很快就有了成就感,学得很开心。尹老师的说法是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并不苛求孩子成为音乐家。这种考虑当然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保护孩子的兴趣,家长和老师可以缓缓铺垫台阶,缓冲练习的艰苦,甚至为孩子量身打造一个成长计划,让孩子得到近乎完美的发展。问题是,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这样完美的的教育呢?这种完美的教育适合所有的孩子吗?总会有一些孩子学音乐是为了有所成就,哪一件事做到顶级不需要艰苦的努力呢?哪一条路没有坎坷呢?父母都能一一去设计吗?经历一些磨练会让孩子产生承受力,这样面对父母设计不到的方面是不是会好一点呢?另一方面,兴趣对于入门很重要,但是学习音乐是不是全靠兴趣呢?仅靠兴趣能支撑孩子坚持到底吗?书里有点过于强调兴趣了。所以尹老师这个办法应该作为一个经验介绍,一种选择,不能借此去抨击其他做法。
既不能刻意制造温室,也要坦然接受电闪雷鸣。记得尹老师在书中提到打孩子的部分很是激动,把另一个写“打孩子”的专家批判一番,论据倒是没有,大意就是呼唤爱,其中有一句话说到“小孩子没有错,错的是大人”。我觉得这个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孩子真的是一点错都没有吗?错误全来自大人吗?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不断与外界沟通的过程,并不全靠大人教,有时候也是试探加反馈的过程,通过看大人的反应来判断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大部分孩子讲道理就够用了,也有已经变得狡黠甚至邪恶的孩子,他们做错事的时候,一般的劝说不能起作用的时候,怎么办?讲道理不见得无力,对于这些难度大的案例尤其需要好的时机和好的切入点,更需要时间和精力,问题是孩子的管理者不见得有这么专业的认识,他们也没有这个时间和经历,他们自己不堪重负,又缺乏相应知识,简单来说没有掌握“讲道理”这个技能。当这些家长面对比较棘手的情况,是采用不擅长的手段还是干脆打一下让孩子迅速得到教训呢?
所以适当情况下,我们一定得过问或者指导,否则后果不敢想象。
另外,作为一名教育专家,说话是要考虑影响的,比如那句“小孩子没有错,错的是大人”要是被断章取义,小孩可以随便犯错,大人作为不作为都是错,教育还怎么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