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百年纪念 ——读胡适的《四十自述》 作者:国庆 时间:2018-08-17 次数:175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四十自述》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自传。前五章写求学生涯,第六章写其倡导文学革命。今年恰逢文学革命一百周年,读这本书也是一种巧合。
  从语言角度讲,倡导文学革命,就是摒弃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其实,白话文学最初在唐朝时已经出现了,主要以民间讲唱文学为代表,称之为变文,后来叫做白话。宋元时代,尤其随着元曲的产生,词曲小说等白话文学达到前所未有的兴盛。因而胡适认为,元代是白话文学的顶峰时代。然而明朝建立后,复古主义盛行,又恢复了文言文的正统地位。明清以后,四大名著的问世,正式奠定了白话文学的地位,但言文不一的格局并未打破,口语和书面语仍未统一。
  1915年夏,胡适与梅光迪、任鸿隽、杨杏佛等留美学生,讨论中国文学问题。胡适认为,中国古文已是半死或全死的文字,言文不一的现状必须改变,而白话文才是活的语言,第一次提出“文学革命”这一理念。
  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说,“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具体提出文学改良八件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最初,胡适的朋友们认为,小说、词曲等文体可以使用白话,而诗(律诗绝句)则不能。1916年,梅光迪开始支持他的俗话文学主张,但后来又坚决反对。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写道,“也许是我当时的少年意气太盛,叫朋友难堪,反引起他们的反感来了”。但也恰是由于他们的反对,“我才有实地试验白话诗的决心”。
  尽管写白话诗的决心坚定,但响应者寥寥,这时胡适的心境却是孤独的,“感到一种寂寞的难受”。“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首白话诗《朋友》(后来改名为《蝴蝶》),是他当时孤单心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中国第一首白话诗,发表于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此后,一个不同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文体,开始出现。这就是中国新诗的滥觞。
  虽然白话诗还没写出多少,但诗集已经有了名字:《尝试集》。从这个名字约略可见,胡适的少年意气收敛了一些,谦逊地认为自己写白话诗,属于“尝试”;而“文学革命”的锋芒也不再毕露,那篇著名倡导文学革命的文章,也改名为《文学改良刍议》了。刍议,不成熟的、浅露的议论,大有可商榷的余地。“这是一个国外留学生对于国内学者的谦逊态度。文学题为‘刍议’,诗集题为‘尝试’,是可以不引起很大的反感的了。”
  胡适首倡“文学革命”,却顾虑胆子、态度,从而削减了锋芒;而终于高举起“文学革命”大旗的,却是陈独秀先生。“独秀见了我的《文学改良刍议》之后,就完全赞成我的主张;他接着写了一篇《文学革命论》(《新青年》二卷六号),正式在国内提出‘文学革命’的旗帜。”
  陈独秀“文学革命”具体主义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于1917年,至今已是百年。从此,中国文学史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纪元,映现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文学曙光。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