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徐文源楼座落在县城东南角,名曰“文源阁”又名“奎星楼”,俗称“水阁楼”。始建于明末,清康熙年间重建以后道光,光绪年间曾多次修复。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存。
旧时的文源楼坐西朝东,紧临东湖,楼与东南旧城墙相连,底洞式建筑,中间六角砖砌,上为四柱通顶,四周隔扇式台楼,共二层阁楼,最上层塑有魁星泥像,以示多出人才之寓意。底洞建有水闸,有“鱼跃龙门”之说。其实实际是用于东湖水涨退水之用。文源楼以东为正门,拱门上有青石匾额一块,长60公分,上书“文源”二字,字迹工正,气势恢宏,右侧题“光绪辛中秋”,左边有“太谷杜受全题”落款。
文源楼高仅十余米,在当时也是县城最高的标志性建筑了。清徐解放初期,益华酿酒公司(清徐露酒厂的前身)酒产品的商标和后来清徐醋厂的“东湖”牌商标都是用文源楼做商标图案,后者延续至今。孩提时,我曾和几个发小多次攀登上文源楼玩耍。那时的文源楼,东南土城墙还在,文源楼已破烂不堪,面目全非,二层上的魁星雕像已被毁坏,这些至今仍然记忆犹新。1997年文革初期,在冬季的一个深夜,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文源楼被炸毁,只剩一片废墟。
1985年,正值改革的春风吹来,万木复苏,百业复兴。清徐县政府顺应民心,决定重修文源楼这一标志性建筑。即号召全县集资十余万元,由清徐县文化局规划,县文管所负责施工,在文源楼原址上开工建设。1986年,文源楼建成竣工。
新建的文源楼比原来的较为宽展高大,高13.6米,楼内双层六面,红木立柱,琉璃飞檐,青砖绿瓦,雕梁画栋。楼四周有一米多高的白玉栏杆围绕,美观大方。楼前建有江南园林风格的街心公园一座,建有假山、曲径、蘑菇小亭等设施景观,典雅别致,小巧玲珑,成为人们休闲游览之地,也给东湖景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县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县城文源楼四周高楼矗立,水阁楼已显示不出当年的风采。1997年,清徐县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对文源楼进行重新规划,由山西水塔陈醋集团筹资2000余万元动工重建,于2000年竣工,占地面积772平方米,建筑面积4338平方米,高49.88米。
新文源楼吸取原楼的艺术风格,结合全国各地名楼的建筑艺术精华,以龟形底座托起宝塔式楼阁,蕴意全县经济腾飞,人才辈出。外貌与江南名楼黄鹤楼有相似之处。六层飞檐内分九层,最高两层保留原楼造型,其中八层为观景台,九层为魁星阁,塑有“魁星点斗”金色巨型金像。主体为框架结构,楼顶和出檐部分为木质结构。楼内设有电梯和中央空调。其中二层为水塔陈醋集团公司创业简历和部分商品展厅,七层为醋业文化展厅,是当时中国唯一的醋文化博物馆。
新建的文源楼是县城的标志,不仅集中了清徐醋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东湖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该楼气势磅礴,宏伟壮观,雕梁画栋,流光溢彩,结构精巧,古朴典雅,远瞻詹东川西山,近瞰茫茫湖水,流丹飞霞,辉煌魄力。所有层面都用金黄色琉璃覆盖,金壁滴翠,富丽堂皇,在蓝天白云碧水绿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辉煌璀璨。登其楼上,楼外即可饱览远山近水,观赏山色湖光,万种风情尽收眼底,美不胜收。在楼内也可领略中国醋文化之精华,尽享清徐地方文化淳朴风韵。文源楼的建成,给清徐县城和东湖景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风景画。
历来,有名楼必有名诗名赋名作,岳阳楼有名记,滕王阁有名序,黄鹤楼、鹤雀楼有名诗,使名楼名阁因有名人效应和文化内涵而更加名扬中外。也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风景名胜。文源楼建成后,引出八方文人名士前来观光采风。他们为文源楼吟诗作赋,留下许多佳作名句,给文源楼增添了许多文化色彩。
2004年金秋九月,省城诗人与清徐诗友30余人在文源楼聚会,群贤毕主,少长成集,确有兰亭之风雅气韵。清徐县原文联主席常箴吾先生有词曰:“文源楼上文源会,情溢高楼外,群贤毕至话兰亭,日月当空万里惠风清。魁星举笔何时点,只待青州砚。西山不老也清秋,又见东湖脉脉水悠悠。”描写了当时盛况。本邑诗人高中昌先生诗曰:“学士当年过此濒,胸中海岳梦中图。寓言寄望非无意,飞阁临空竟不辜。檐迭云光波影动,凭栏星宇月华扶。何当长笛横黄鹤,仙袂南来认醋都。”我曾几次登楼,被其美景所陶醉,也欲吟诗抒怀,见楼上已有诗家名士题吟诗颇多,不由想起当年诗仙李白登黄鹤楼时见有崔颢题诗在楼上时,留下诗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名句,李白尚且如此虚怀自谦,我又何敢在楼上以狭意歪诗玷污文源楼之美景呢?
文源楼是清徐的象征,清徐文源楼的巨变,是清徐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缩影。每个热爱家乡的清徐人都以此为自豪。我相信,新建的文源楼会吸引更多的四方游客前来观光,尽情享受醋都清徐的美丽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