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在70年代后期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发展中期,像电视机一类的电子产品属于稀有商品,如果谁家有一台电视机,人们都很羡慕。那时我在本村担任会计,同邻村学校的闫瑞源老师从太原电视学校购回一台“立海”牌14吋黑白电视机。
原来我们两村是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电视教学班”,说利用电视教学能起到“一人讲课万人听”的效果。
1976年冬的一天,去太原电视学校,办了手续,走进一个三十多平米的房间。啊,里面整齐地摞着电视机,足有几百台,纯一色的“立海”牌,我们从中选了两台,它紫红色、胶木壳、50厘米见方,十分笨重。为安全起见,我俩抬到了公交车上,晌午时分运到了西谷村,下午由我村村民张中大小心翼翼地用棉布门帘包裹将电视机用茅车推了回来。
过了几天,太原电视学校来了一位老师,文水云周西村人,40岁出头,姓左,他从废弃的电线中抽取了铝导线,制作了“五单元”天线,又购买了馈线,用一个很高的三脚架把天线装在了房上,接连了电视机。该机左侧安装一频道开关并能进行微调。它有五个频道,有北京台,中央台,太原台等。
电视教学班由我全权负责,组织了20多名学员,上级太原电视学校,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历史、政治、农业知识等。
我每天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用一块绒布罩在电视机上,常常擦拭。教学班除了学员外,还有不少看热闹和看高兴的群众。电视学校隔三差五地发放学习资料,布置作业,都是免费的。当时有一位语文老师是本县南尹村的,叫贾慕真,对我很热情,我也很喜欢听他的课。至于其他老师就模糊不清了。电视教学班开始的一段时期,学员还不少,可到后来就不多了,没有形成气候,教学班形同虚设,几个月后就停办了。
电视教学班虽然停办了,但电视机还是常播放其他节目。特别是在农闲季节,或是在夏天的晚上,人们出来纳凉,还常有邻村的人来我村观看。有的人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从地里回来,就早早地到这儿占位置观看,于是我就把电视机放在村十字街的高处,那时播放的节目有新闻、故事、还有流行的电视剧《霍元甲》、《十三妹》、《再向虎山行》等。
第二年春天,我去太原办事,走进五一大楼,见柜台上有“立海”牌14吋黑白电视机,便向售货员咨询有关情况,答复都是样品,只供参观和外国人购买,价格在500元左右。我与同行者开玩笑说,等将来有一天发了财,当时我们工资是挣工分,我们也买一台电视机。
几年后,电视机陆续走进了城市、农村、机关学校和家庭,1984年春节我家也买了一台“百合花”14吋黑白电视机。晚上播放节目时,常有邻居们来观看,院子里好是热闹。再往后,随之而来的电视机,由电子管改成了晶体管,线路成为集成电路,黑白变彩色。体积小、频道多而且音色好,什么带耳机的、遥控型的、平面直角的、立体声的都有。到如今各式各样的电视机早已普及到了祖国各地的每个角落,就我家已经更新换代好几次了,我所经管的第一台电视机早已走进了“历史博物馆”。如今的电视机功能齐全,美观轻巧,音色柔和频道多,各种品牌的电视机应有尽有,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即使是这样,电视机也不是人们精神生活、娱乐享受的主流了。每当与同事、邻居们谈论起飞速发展的科技产品,特别是电子产品时,抹不掉的记忆让我常常想起我所经管的第一台电视机,想起它陪伴我学习、生活的美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