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年我就读于清徐师范,学校组织部分同学到太原师范参观学习,我是其中之一。一个农村的孩子初来乍到一个大城市,一切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宽敞笔直的大街,川流不息的汽车,接二连三的高楼,摩肩接踵的人流。此情此景虽不能与今日相比,但也够大开眼界了。一天下午和同学们在迎泽大街上游玩,忽然间西北方向天空阴云密布,我赶紧说,要下雨了,快回学校吧。这时一个太师的同学说,不怕,那不是云,那是太钢排出的烟雾。我奇怪地问,那西边的为啥是发黄的云呢?那位同学说,那是汾河滩刮起的黄沙烂土。啊!怨不得大街上走一遭满腿满脚都是黄土黑面子呢。参加工作后也多次骑自行车到太原,有几次路过迎泽大桥时遇到了大风,黄土漫天,车骑不动,眼睁不开。一个个行人怨天载道,什么时候就能把汾河滩里的黄沙污土治住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也星星点点栽过几棵树,但无济于事。真正地治理风沙,绿化河滩,建造公园,美化城市的梦想是改革开放后实现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委、市政府着手建造汾河公园,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城市绿化融为一体,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协调发展。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六个结合,统一规划,分期治理,突出特色,讲求实效。
一是建造公园与城市交通相结合。目前汾河公园上下有柴村桥、北中环桥、胜利桥、迎泽桥、南内环桥、长风桥、南中环桥、祥云桥等八座大桥,左右有贯穿全园的滨河东西两条路。公园依桥路分段建设,桥路围公园便民出行,和谐统一,桥园互映,交通便利,人民满意。
二是建造公园与旅游观光相结合。
公园景区两岸带状绿化平台上目前分布着六个景区、四个广场、十个园子,建设了十四个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沿公园西岸有“晋汾古韵”、“梨园余音”等,沿公园东岸有“金龙飞舞”、“汾河晚渡”、“雁丘之情”、“沙滩碧水”等景点,分别反映了悠久的三晋历史文脉和博大精深的龙城文化。为观光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景点。
三是建造公园与休闲娱乐相结合。
汾河公园除建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外,截止目前,景区共种植乔木15286株,灌木8301株,草坪82万平方米,形成130万平方米的绿地和178万平方米的水面,使市区人均增加公共绿地1.5平方米。在人口密集的市区中心,形成如此规模的绿色走廊,对净化空气、消除污染、调节气温、增加湿度产生了重要作用。汾河公园切切实实是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四是建造公园与体育场地相结合。
整个公园除布满了林荫健身道、快走跑步道、唱歌跳舞场外,还建有可供比赛用的门球场、龙舟赛场、游泳赛场等场地,滨河路上设计并举办过自行车,马拉松等国家级、世界级的比赛,滨河路边还建有多处体育场馆。美丽的滨河公园为体育比赛增添了诸多便利和无数色彩。
五是建造公园与亮化工程相结合。
景区湖面上点缀有彩色橡胶坝、大型音乐喷泉、鸟岛、绿洲等,展现出一幅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画面。夜幕降临,遍布各分景区的80多种风格各异的7000余盏灯饰与滨河东西路四条光带、八座桥上的彩灯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美景。
六是建造公园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园内设计为人工复式河槽,由隔墙分成东西两面,东面为清水湖,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西侧为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市区排污管道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清水污水隔断,河水湖水分离,加之精心管理,一个蓝天、碧水、绿树、红花、气清、色美、鸟鸣、人欢的汾河公园展现在世人面前。
汾河公园,2001年12月28日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2002年5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授予太原汾河景区为“2002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人民环境最佳范例称号奖”。2010年11月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过去,太原区域汾河滩是一个杂草丛生、黑水横流,灰沙漫天的“龙须沟”,如今变成一个以水为墨、以绿为彩,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健身为一体的环境优美的滨水园。为什么短短二十年时间,太原城区汾河滩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说来道去,原因只有一个:改革。靠改革,不久的将来,我县区域内的汾河滩也会变得像太原城区汾河滩一样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