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睿婧
她拄着一根拐杖,从尧庙旁的院里缓缓走出来,脚步虽慢却步步有力,年事已高的她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这位老人名叫弓凤林,属猴,今年81岁了,因在家排行老二,人们便称她为弓二奴。老太太生在尧庙旁,长在尧庙旁。多年来,尧庙来来往往众多的游人中,不仅有来自国内的香港、台湾的游客,还有来自美国等国外的朋友,也有为工作专程前来采访的各地记者,在他们的印象中,无一例外地有着这样一位老人,她为大家耐心讲解,细细述说。讲述尧庙的故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她似乎成了尧庙的“代言人”,守护着这座曾经的“帝都”。
自从1993年尧庙进行再次修复以来,她就帮忙张罗招呼着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的人,一开始她只是在尧庙义务端茶送水招呼游人,到了后来就成了专门为游客答疑解惑,进行讲解。一批批游客的面孔换了又换,而始终不变的是坚守在尧庙的弓二奴的身影。每逢三月三就是尧城庙会,她依旧乐此不疲的奔波在往来的人群中,为他们讲解着、带他们参观着……
“你们看,这边是正殿,尧帝的左右两侧羲氏兄弟与和氏兄弟正手持罗盘神器,观测日月星辰,制定四时八节……尧帝有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她们都嫁给了舜做妃子……”从尧帝的家事到他的传说,老人一一道来,她带着我们一个一个殿参观。“看到没有,这个正殿可是无梁殿啊,传说是鲁班的手艺,是用一个一个的斗拼接成的,当时殿顶的斗上是有字的,鲁班预言,重修尧庙时,手艺比他强的,修缮后要留出一个斗,手艺不如他的,修缮后要留下一堆斗。原来在这院子里还有一大堆修葺正殿剩下的斗呢……”
在尧庙的前后左右、楼上楼下转了个遍,而老人一点都不觉得劳累,这成了她的一个独特的乐趣,她不喜坐街、不好串门,为人们讲述故事也算是她解闷儿的一种方式了。对于尧庙,凭借自己多方的积累,加上多年来的耳濡目染,弓二奴在讲述时表现出了一种天生的自信和十足的底气,她俨然就是守候着这个古老的尧庙等着人们来听她讲述一段又一段的故事。
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开展扫盲工作,弓二奴在清源学习了几年,后来经过速成班的培训,作了当时民校的一名女教员,不仅学习了更多的文化知识,也充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回忆半个世纪前的往事,让弓二奴不禁有了些小小感触,文化大革命时期,尧庙遭受过一次大的劫难,大多古迹被损毁了,现在留存下来的也多是后来修复过的。以前的逢年四月初八,这里都会有庙会,人们来尧庙祈福还愿,求子看病,“送花花”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你们看,这柱子本来是复修的,但为了尽量保持大殿的原貌,专门把这些柱子涂成老旧的颜色,这样才符合尧庙的历史感。看这殿里的纸花,都是人们送来还愿的……”
弓二奴生在尧城村,长在尧城村,嫁在尧城村,她与它之间有着太多难以言表的情愫,她对它有着一种深深根植于血液中的热爱,她爱这座古庙,热爱这座古庙的文化,热衷于将它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个人;它对她有一种吸引,其中的文化内涵都让她深深沉醉,恋恋不舍,她安静地在这里守望,它淡定地在这里永驻,彼此不离不弃。若用一句话来表述,便是“我在尧庙静静地守候,只为等待着邂逅一霎那的隽永”。
帝尧庙的“代言人”
作者: 时间:2012-05-27 次数:433 语音阅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