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联动“解疙瘩” 心齐气顺谋跨越 ——西谷乡创新社会管理试点工作综述 作者: 时间:2012-05-23 次数:37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张月英本报通讯员赵晋鱼
  2009年,我县为更好地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建立了“1+3”矛盾纠纷联调工作机制:即一把手负责制、解决问题机制、规范衔接机制、组织保障机制。为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建立了长效机制。
  按照稳中求进总基调,作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试点县的试点乡镇,西谷乡在化解矛盾“解疙瘩”的过程中,进一步创新完善“1+3”矛盾纠纷联调工作机制,通过“司令部”里解疙瘩、“步步为营”解疙瘩、“手手相牵”解疙瘩、“粮草先行”解疙瘩、“防患未然”解疙瘩“五步解疙瘩”立体联动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0年,西谷乡重点推行了“1+3”矛盾纠纷联调工作机制,当年成功调处案件15起;2011年,该乡又成功调处案件12起,大量矛盾纠纷被消灭在萌芽状态。2009年全乡社会治安案件113起,2010年58起,2011年15起,两年直降86.7%。信访案件由2009年的29件下降到2011年的16件,下降率达44.8%。
  一把手负责制:“司令部”里解疙瘩
  按照县“1+3”矛盾纠纷联调工作机制,西谷乡明确“一把手负责制”,成立工作小组,整合各部门、村的有效资源,形成党政主导、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该乡运用“一把手负责制”,畅通了统一调动“解疙瘩”的路径。
  为确保“1+3”联调工作的顺利推进,西谷乡一是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由乡党委、政府班子全体领导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并明确了各部门一把手为联调责任人。二是借鉴“县委书记大接访、信访稳定联席会议”等经验做法,形成了“乡领导轮班接访”的长效机制。三是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全乡将需要稳控的信访案件分别由各包点领导和村主干负责。强化了包点包案领导的责任意识,开展了干部带案下访,工作重心下移,就近、及时处理信访问题,特别是加大了初信初访问题的协调解决力度,营造了快捷、迅速、实效的调解工作氛围。
  解决问题机制:“步步为营”解疙瘩
  运用“解决问题机制”,通过牵头单位与乡村“条块”按照调解流程全过程逐步化解,是西谷乡步步为营“解疙瘩”的重要路径。
  西谷乡始终贯彻“案结事了、事要解决”的总要求,在坚持调解优先原则的基础上,注重情、理、德、法、利有机结合,把力求调解成功贯穿于解决民间纠纷的全过程。去年6月,乡联调中心通过“1+3”机制成功调处县城居民贾某因让路纠纷引起的捅伤东罗白村民潘某一案。调处过程中由派出所牵头,司法所、综治所、村委会配合,融情、理、法的大联调,使贾某主动向潘某赔礼道歉,并愿对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公安机关也同时就贾某的违法行为给予了治安处罚,达到了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去年7月,东木庄村民任某在汾河库区溺水身亡,其家属和县水务局就赔偿金额意见不一,相互僵持,迟迟不掩埋尸体。西谷乡联调中心迅速介入,经调处后,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将问题妥善处理,从而有效控制了更大矛盾的发生,也防止了信访案件的形成。
  规范衔接机制:“手手相牵”解疙瘩
  运用“规范衔接机制”,着力于“六个调解”之间的衔接,是西谷乡手手相牵解疙瘩的关键路径。
  调处中,该乡一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六个调解”之间的衔接上。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社团组织调解、民间调解、司法调解与司法裁判的对接。既建立了衔接联动的工作流程、效力确认等制度,又建立了规范性表格、文件等衔接流转程序;既充分发挥了各类调解组织的独特优势,又有效弥补了各类调解组织的自身局限;既规范了前一环节转下一环节时的承接程序和结果应用;又体现了前后环节之间,可以相互承接,调处结果可以相互传递。
  二是注重各流程间的衔接。乡联调中心受理矛盾纠纷后,按照“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合理分流、限期处理、跟踪回访”的工作流程,对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先行归口调解,根据分工,指派到所属部门,由具体承办人和综治、司法调解员下基层实地调查、调解,实现了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民间调解的相互对接,充分发挥了各类调解组织的独特优势,一般纠纷7天调处结案,大的矛盾纠纷15天结案,最长不超过1个月。
  三是强化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之间的衔接。该乡建立了“信访稳定预警防控体系”,各村、各部门定期不定期进行矛盾排查,针对重点村、重点人、重点事,实行跟踪排查和动态排查;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依法按政策抓紧解决;对群众提出的应当解决但因客观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主动说明情况,向群众解释清楚,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适时予以解决;对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进行说服教育、疏导情绪、防止激化,对初访问题尽量一次性妥善处理,不留后遗症。
  组织保障机制:“粮草先行”解疙瘩
  配套人力财力物力,有效落实“组织保障机制”,是西谷乡解决矛盾纠纷的长效举措。
  2011年12月,该乡“五指并拢”形成合力,合并综治、司法、信访、公安、法院等职能,为来访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窗口式服务”。成立了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设置了咨询接待室、诉求受理室、司法办公室、民生服务室、联调室、综治办公室,保证了场所到位。建立了矛盾纠纷联调工作领导组,保证人员到位;9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矛排工作站,站长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成员由党支部、村委会成员,以及人民调解员、治保主任、包村干警、信访工作人员组成,实现了乡村联调全覆盖。在保证中心每年2万元经费的同时,按照实际需要增设了专项救助基金,用于对法律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救济、补偿等手段实现息诉罢访。特别是中心返聘在村内有威望、有能力的老调解员2名,专门接待来访群众,帮助他们调解问题,大大方便了群众解决诉求的路径。
  经过两年来的探索实践,西谷乡通过运用“1+3”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取得了“三下降、两提升”的成效。一是信访案件、矛盾纠纷、治安案件三下降。二是群众满意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源头管理机制:防患未然解疙瘩
  下一步,西谷乡将从以下三方面做起。一是继续丰富完善“1+3”联调机制。最大范围整合多方调解力量,进一步深化“1+3”联调工作机制,总结经验、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该乡矛盾纠纷化解能力;进一步强化矛盾纠纷摸排工作力度,抓住关键环节,力争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使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是组建乡村两级社会管理协调中心。借鉴襄垣和枫桥经验,设立一个集综治、信访、司法等多部门为一体的乡社会管理综合协调中心,充分发挥恳谈室的作用,进一步拓宽群众的诉求渠道;立足于乡级调解,拓展延伸村级社会管理综合协调站建设,实行乡干部驻村指导工作制度,真正实现“两不出”、“三为零”,即“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和“进京赴省到市非正常上访为零、群体性事件为零、越级集体访为零”。
  三是稳步推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继续抓好汾河清淤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估工作,让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保障工程项目按时按质完成。总结做法经验,逐步在全乡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重大活动中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