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家庭都传承着固有的习惯,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传承给后代。这种日积月累的有益熏陶,必将成为孩子们未来生活的指导。
院子南墙根至今保留着灶火台,这种艰苦朴素传统的继承,凝聚着过往岁月的记忆。母亲出身于解放前,经历过旧社会的困苦。自小单亲的母亲跟着姥姥、大姨生活,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那时候煤是稀缺资源,姥姥家烧不起煤,只能长年累月用柴禾烧水做饭。烟熏火燎伴随着母亲度过那些凄风苦雨的日子。
从小母亲也把我锻造成了一把烧灶火好手。我家院里种满了梧桐树,梧桐树的繁枝褥叶就是很好的烧火材料。好几米的木杆伐木器械,器械直头可以割断树枝,偏头一把钩子可以扭住枝叶使劲拽。砍伐下来的枝叶放在院子空地,阳光下晒干水分,就成燃料了。小时候放学回来帮忙烧灶火,大人则忙着炒菜煮面。生火最好用那种刨木花或者玉米皮,一点火就着了。引柴把木柴点燃,然后木柴在灶台里面放置好,留有空隙才能让空气流通助燃。母亲总是说:“人要实心,火要虚心”。后来一想起这个道理,我就想起母亲和我一起烧火做饭的情形。时至今日灶台依旧在院南墙根存放着,雨淋雪浸灶台每有破损坍塌现象我就会去修葺一番,让它“重塑筋骨”恢复功能。“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照里面的梧桐叶落,炊烟弥漫中大人吆喝自家小孩吃饭,天伦之乐就是积攒平日里的点点滴滴片段,然后连贯成暖色画面温馨心间。“是饭就充饥,是水就解渴”。这是母亲的口头禅,也是我们自小的生活标准。我们姐弟多,身体都在成长期,粮食不够吃,往往需要粗粮伴着细粮一起吃。每每放学回来后,都叫嚷着:“娘,今个俺几个黄疙瘩。”黄疙瘩就是白面混着玉米面做成的馍,也是我们小时候主食之一。我们姐弟几个都没有挑食的毛病,童年生活也没机会让我们养成这个习惯,再者就是母亲一再强调的言传身教效果使然。入冬初雪母亲就会唠叨我们赶紧去地里搬白菜,怕冻了白菜容易腐烂。沾了土的手淋上雪水冰冷冰冷的,搬白菜的空当时候,把双手按在嘴边哈热气暖手,然后接着搬白菜。一个冬天的主要菜蔬唯有依赖白菜、萝卜。白菜、萝卜都要算着日子吃,前面日子吃多了怕后面日子接不上。娘总捡着皮微烂的白菜吃,就这样挨着烂的吃了好的白菜又烂掉了,一个冬天光吃烂白菜了。我们和母亲嚷,母亲蛮横地说:白菜皮不好芯还好着呢,扔了就是浪费,浪费是犯罪。母亲近乎苛刻地保持着勤俭的习气,虽然做法有些不妥,但是却加深了我们勤俭节约的观念。
母亲现在老了,坚持了一辈子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习惯,并在生活点滴中持续影响着我们。无论社会以后的岁月如何变迁,勤俭耐劳永远是安生立命的根本,是最好的传家宝。一辈子带着泥土味道的母亲,在我心中是最温暖的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