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缸 作者:庆国 时间:2018-03-30 次数:242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七八十年代,农户人家,家家有一口水缸,放置在厨房。我家的水缸有七八十公分高,每天早起母亲要挑三四担水才能注满。我父亲弟兄三个,父亲是老大,因此母亲就承担了全家的家务和做饭。二婶是教师,从不做饭。三婶因为要从军跟着叔叔,更不爬锅灶。母亲憨实,心眼少。奶奶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时委屈了坐在炕沿上掉眼泪,父亲还训斥,父亲说庄稼人受点苦算什么,也累不死。她们还小,都叫你嫂子,你应该拿起当大的样子。母亲没有主意,第二天又照样早起,挑水,做饭。在我的记忆里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缸里的水总是满满的。舀水的瓢漂浮在水面,无论谁回家,渴了就顺手拿起瓢喝几口。炎炎夏日,喝几口缸里的水,心里爽的很,疲乏一下子就消失了。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着母亲挑水的样子。她挑着两只空水桶来到井台上,很匀称地把水桶用井绳系下去,稍微摆动,水就装满了水桶,然后费力地拔上来,辘轳要转动十好几圈才能拔到井口。因干涩,辘轳转动时发出难耐的唧唧声。每次母亲都是咬着牙,挪动着双脚颤巍巍地将水担回家。三四趟下来,母亲已经是挥汗如雨,气喘嘘嘘。特别是雨天,母亲担着水桶走起路来更是举步维艰,有一次母亲滑倒了,扭了腰,没能担成水,水缸空空如也。二婶去舀水洗脸,没能舀上,竟发起脾气来。我不知道为什么挑水成了我们家的任务。为了家庭的和谐,母亲腰不能动弹的那一段时间,是父亲每天早早起来,把水缸加满。
  妈妈几十年吃力地把水挑回家,一桶一桶把水倒进缸去,再一瓢一瓢把水舀出来为我们煮饭,洗衣,喂猪籽。维持着一大家子人生活的正常运转。每天,从清晨忙碌到深夜。母亲是我们家最辛苦的人,一个年根儿的夜晚,母亲想用卖猪仔的钱买一件衣服穿。父亲拒绝了,父亲说,你的工作是背后的工作,不用穿的体面,只要干净就行。但新年那天,婶子身上却穿了一件新衣服。那天,母亲整整哭了一上午。父亲照样说,她是人民教师,为人师表,穿得整洁是工作的需要。父亲每次劝说母亲都振振有词。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胳膊肘总往外扭。真相还是分家后,父亲哭着给母亲说出来的,那天父亲哭的痛心,父亲说:“他娘,我们是老大,爸死得早,我是一家之主。我们必须吃比别人更多的苦。我们必须以身作则才有说服力,才能维持一个家庭的和谐。”父亲是一个孝子,他不愿意让吃了更多苦的奶奶遭受更多的打击。
  分家以后,母亲的担子一下子减轻了,不用做几十个人的饭了。三婶从了军,跟着三叔住进了大城市,二婶跟着二叔也在一家政府机关做事。家里只剩下了父母。我们也大学毕业分配了工作。
  每当佳节,二叔带着二婶,三叔带着三婶都从大城市赶回老家看望我的父母。他们一边往屋里放礼品,一边说,“对不起大嫂,家里的重活都是你一人干的。”“我们整个家和睦的好名声都是你们两个人创下的。”这时也听到母亲说,“我们做大的应该这样。”母亲的脸上再也没有了委屈。不过母亲确实吃了比别人多得多的苦。
  现在,农村安装了自来水管。那口旧水缸就搁置起来,端放在厨房门口。每次回家一眼就望见,就想起母亲挑水的情景。
  水缸见证了母亲一生的辛劳。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