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七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看电影就成了大人、小孩的渴望。
电影不是经常放,而是公社统一安排,一般安排在农闲时节或者是夏天,安排两部电影,一部战斗片、一部政治片,有时加个新闻简报。
那个时候,电影放映员是个吃香的职业,不仅受人尊敬,让人羡慕,每当到了村里面,大队干部都要热情接待,拿最好的饭菜招待他们,所谓最好的饭菜也就是面条,白菜,条件好的加点猪肉,那肉是越肥越好,越白越好,吃的满嘴流油,有滋有味,大队干部也能趁机沾点光。记得我们村有个放映员,长的个子不高,形象也不咋地,但是村里头的姑娘都喜欢他,有好管事的媳妇还要打听介绍。放映员很有权,他可以调整片子的内容,招待的好的他就会调整一些精彩的片子,招待不周关系一般的就会放一些很普通的片子,甚至于重复的片子一直放,村干部没办法,老百姓也不满意,可是也没办法。
每当听到村里面要放电影,大人们倒无所谓,小孩子可是激动得很,听到广播里喊:“社员们注意啦!晚上放电影,早点吃饭!”孩子们在教室里早已心不在焉坐不住,老师还在讲台那讲,但他们早已收拾好书包,恨不得马上下课。
吃过晚饭,孩子们一溜烟小跑到打谷场,尽管银幕还没有挂好,但是孩子们早早地准备,有的找一些砖头,有的找一些烂木头,把他们摆好,然后就跑到放映机那里打听放什么片子,如果是战斗片或者是反特片,他们就兴奋的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如果是看过的或者是一般的片子就有些垂头丧气,那个时候放的最多的是《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奇袭》、《渡江侦察记》、《苦菜花》等,也有八大样板戏。看电影最不愉快的事就是遇到停电、下雨,小雨倒无所谓除非特别大,如果放电影中间一但停电那是最糟糕的事,谁也没办法,因此那个时候要放电影还得提前跟电业局打好招呼处好关系,平常大队干部总会安排大队会计给电业局有关人员送一些礼品,也就是些大米、粉条、海带罢了。有时候放的电影中间停了电一直没来人们只好散去,特别失望,但是一会来了电,就比如过年吃饺子、穿衣服一样高兴。那个时候还经常到邻村看,晚上黑乎乎的,农村小道,坎坷不平,深一脚浅一脚走,但是那时候小,精神足、兴趣大,经常是这个村看完,又到那个村看,乐此不彼,不亦乐乎。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时代变了,网络信息时代,看电影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就是大城市的电影院也看的人不多了,好电影还要广告宣传,看来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该淘汰的东西一定要淘汰,该接受的东西一定要接受。不管怎么说电影,农村放电影已经深深的留在了我们这些六0后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