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中的元宵节 作者:老酒 时间:2018-03-02 次数:19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春节刚过完,紧接着就该过元宵节了,过了元宵节,春节的节日活动也就该结束了。这两天闲来无事,就写了点关于自已对元宵节的记忆。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春节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最后一个高潮。通常在元宵之夜,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还是乡村,大街小巷都会张灯结彩,人们点起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观灯、逛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经慢慢演变,又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彩灯上供人猜玩。因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倍受人们的喜爱,进而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元宵”,为正月十五必吃的食品,常见的元宵通常用糯米粉和各种馅料包成圆形,象征年年岁岁,团团圆圆。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在灯节里又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节目。
  过去,元宵节是城乡民众非常重视的民俗大节,人们通宵达旦闹元宵,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不知是何种原因,感觉现在过元宵节已索然无味,把一个热热闹闹的民俗大节,过成了一个吃一顿元宵了事的“食俗节”,真不知是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还是自己已经年暮,失去了儿时的童心?
  按照中国传统的农历历法,农历又称夏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其实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要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通常,农历平年的十二个月(其中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为354天或355天。由于平年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少约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使若干年的平均日数尽量的接近太阳年的365.2422天,经计算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最接近阳历每年的365.2422天;而有闰月的年份全年为383天或384天。古人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严格讲把夏历称为农历是不恰当的。
  农历每个月的十五为月圆日,也叫望月或满月,其中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是中国人传统的两大节日,即元宵节和中秋节。
  元宵节嘛就先来说说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所以元宵就为正月十五必吃的特色食品,因元宵大多用水煮食,所以最初被称为“汤圆”或“汤团”,后因多在元宵佳节食用,所以也称“元宵”;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从加工工艺来区分,既“滚”出来的叫元宵,“包”出来的叫汤圆。常见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圆形,馅料丰富多样,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等,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也少有蒸食。
  现在的孩子都吃过元宵,但未必知道元宵的制作过程,北方人的元宵基本是“滚”出来的,小时候在家亲眼见过母亲做的元宵。其制做过程是:首先是调馅,通常将红糖、黑芝麻、猪油(又称大油或荤油)等,加少量水和蜂蜜将其调成粘饼状,而后将其放在面板上,压成一公分左右饼,用刀均匀切成小方块,再将其搓成圆球备用;其次是将糯米粉倒在一个簸箕或一个大盆里,再准备一盆凉水和一把漏勺;先将若干个馅球放在漏勺里,沾水后倒入糯米粉中左右滚动,这时馅上会粘上很多粉,经反复沾水反复滚,正宗手工制作的元霄便完成了!
  元宵通常是用水煮着吃,也有蒸着吃的,但我们更喜欢炸着吃,油炸元宵外表金黄,皮脆肉粘馅甜,口感好有食欲。由于小时候在老家住的是排房,每排房住很多家,邻里家都相处很好,关系走的都很近,孩子们经常挨家串门,整天在一起玩。每到逢年过节邻里们家家都会做些好吃的,做好后宁愿自己少吃或不吃也会让孩子们张家李家地送些过去,同样别人也会把自己家的好吃的送给你,当然元宵节也不例外,每到元宵节时我们可以吃到不同馅和不同做法的各种元宵,这样的礼尚往来体现了当时邻里间的亲密关糸,不像现在即使住对门,有时都彼此不知姓啥,出门碰面先向对方点个头,已经是礼让三分了!
  元宵节的另一个重头戏是闹花灯。闹花灯是汉族元宵节的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通常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兽头灯、宫灯、走马灯等各种彩灯。俗语说,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
  曾记得小时候常听老辈人说的一句话,叫“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记忆中小的时候在老家过灯节时总是有雪相伴,但却忘记了八月十五那天是否有彩云遮了月,可能是那个年代雪水丰厚,冬天从来就不缺雪,也可能是八月十五那天云真的遮了月,总之儿时与小伙伴们在雪地里,打着红灯笼走街串巷的感觉已深深地留在脑海里!
  记忆中最难忘的还是自己做灯笼这件事,由于我们小时候的那个年代,社会资源比较匮乏,家里的经济条件也都有限,加之也没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市场,有钱便可以买到任何东西。所以小时候很多玩的东西都是自己亲手做的。其实制作灯笼不是件太复杂的事,整个制作过程和材料现在仍还清楚地记得。做灯笼的材料很简单,主要有:细竹片(很薄,约半公分宽)、高梁杆、细铁丝、红纸等,制做过程是:首先将细竹片弯成两小一大三个圈,再将16根等长的细竹片(叫龙骨)用细铁丝固定在竹圈上(两小圈一上一下,大圈在中间),在下边的小竹圈上固定一个十字型的高梁杆,高梁杆的中闹倒插一根钉子,钉尖用于插蜡烛,再在做好的竹笼外糊上红纸,有时为了点缀一下,还在灯笼外贴上些从烟盒等剪下来的小图案。这里特别要说的是,每个小伙伴制做灯笼的过程都是保密的,在灯笼亮相之前谁都不知道谁的灯笼长什么样,只等到正月十五晚上大家凑到一起才露庐山真面貌,这时大家会品头论足,互相评价,一旦你做的灯笼受到好评,那种感觉好像吃了好几顿饺子,心里美的不得了……回想起来那时自己做的灯笼跟现在市场上卖的灯笼无论从材质、工艺和美观程度都沒有可比性,但留在脑海里的记忆远比买来的灯笼深刻。
  元宵节的最后一个节目通常是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娱乐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猜灯谜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灯谜的内容极其丰富,从内容上分可分成许多品种。其中字谜是谜语的一个大的类目,由于猜测方法不同,同一个谜底的字,可以分别组成许多谜面,且能不断创新。所以有人说:汉字有限,字谜无限。中国语言十分丰富,给制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语谜和词谜也是最常见的,如成语谜、口语谜、俗语谜、常用词谜等等。随着时代发展和语言的不断创新,还将不断地出现新词语,于是新词语谜也应运名而生。其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科技等等各个领域里的名词,都可入谜,数量无限。人名谜、地名谜也是二个重要类目。各种名人、地名都可制谜供人猜测,饶有趣味。
  总之,任何事物和自然现象都可入谜。谜语的诱惑力很大,大人小孩都可参与,可谓老少皆宜、通俗普及,故而猜谜者常常流连忘返,忘却回家。人们常说:儿时的记忆是多彩的,当今天静下心来想想几十年前过元宵节的情景,真是那么的美好。那个时候虽沒有绚丽多彩的烟花,豪华壮观的花灯,但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的陪伴,有儿时伙伴在一起戏耍,有深深印在心底的笑容。随着时光的流失和在异地生活的适应,渐渐地忘却了儿时的欢乐和家乡的味道,但深藏于心底的那份记忆依旧醇香依然悠长!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