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德铺村勠力同心做大做强红薯元宵产业
作者: 时间:2018-02-26 次数:351 语音阅读:
爆竹声中一岁除,又到了春风送暖的季节,徐沟镇清德铺村迎来了一个与往年不同的节日。穿红挂绿的婆姨们舞动着优美的身姿,跃动着火热的旋律,村文体广场人来人往、欢声笑语,洋溢出浓浓的年味儿,一条条写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打造清德铺红薯元宵品牌”字样鲜艳的横幅扮靓了街道,映红了人们的脸膛。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群群穿戴着标有“清德铺”字样统一服装,站立在“清德铺”招牌下销售本村特产的村民。与往年小商贩们各自因陋就简制作的五花八门用来招揽顾客的小标识不同,这些整齐划一、特色鲜明的服装和商标彰显出清德铺人对未来的崭新规划和美好的希冀。这是继去年清德铺红薯成功申领“地理标志产品”后,清德铺村史无前例的对本土传统品牌的再次打造,预示着清德铺特产将从散乱无章、各自为战的时代一跃走上农业产业化的舞台,从此揭开该村三农发展的新篇章。
清德铺红薯、元宵闻名周边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然而规模小、经营散、价格质量标准不统一的弊病却一直制约着这两项产业的发展。逢年过节,十里八乡满大街都是清德铺红薯元宵的叫卖声,而清德铺村的红薯和元宵却并未因此而受益,还经常出现滞销、价格上不去等难题。对这个“肥水流了外人田”的老大难现象,新一届村“两委”谋定而后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以宣传发动和谐氛围,以土地确权凝聚人心,以产业发展鼓舞士气,这个素以红薯、元宵闻名的村子在新一届村“两委”的带领下,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村支书贾晋斌见到记者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土地承包方式多年未变,而清德铺村籍人口的变化,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不仅影响了村里的安定团结,由于地块凌乱、村民耕地散而小,直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多年来,我们村因为土地纠纷造成兄弟反目、家庭不和的例子有很多。这也成了历届村‘两委’的大难题,耗费了极大精力。这次土地确权为我们村解决了根子上的难题,可以说为村里人的生产、生活和未来发展铺平了道路。”
李二虎是村里有名的能人,作为一名农产品经纪人,每年后半年的收获季节,仅在本村就要倒腾两百多万斤红薯。因为土地问题,二虎和一些人成了老上访户,经过这次确权,大家心平气顺了,发展思路也顺畅了,二虎也从昔日的上访“带头人”成了如今的维稳和带领村民致富的排头兵,曾经因上访而熟读的各种法律法规知识成了他疏导各种矛盾的法宝。昔日和他一起上访告状的“同盟军”们如今都成了维护村里稳定的中坚力量。
根基牢了,步子稳了。村“两委”的目光转到了农业产业化方面上来,清德铺红薯、元宵这两大“红白”产业享誉周边已经数百年了,却始终是各自为战,逢年过节出去摆摊设点,起早贪黑、忍冻挨饿赚个辛苦钱。贾晋斌说:“这么多年,我们村的红薯和元宵产业不仅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很多传统工艺甚至快失传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清德铺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本村群众学习元宵制作工艺,并开办了加工厂,制定了整体工艺标准、质量规格,把村庄的“冬闲”化为“冬忙”,1996年、1997年,清德铺元宵每年仅原料所需就达一百万斤。当时村里这项产业非常红火,就贾晋斌自己也有过三年在太原市老军营销售元宵的经历。
是村里没有能人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贾晋斌和村委会主任韩宗敏带着记者走进村民李海亮家里。这是一栋漂亮的二层楼,院子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加工原料江米,在李海亮的加工车间里,一台经过改装的石磨在电机的带动下隆隆运转,雪白的米粉从磨盘口被整齐地刮下来,漏在一个不停摆动的长筛子里面,合格的米粉顺着筛子落到下面的盒子里,颗粒大的顺着筛子的一边落在另外一个盒子里,再用铁锹铲回去继续加工。李海亮向我们介绍,这样生产出来的米粉温度变化小,口感好,制作出来的元宵不变色。他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都在从事加工,生产量最大的时候有一千袋之多,也就是十万多斤。像李海亮这样的加工作坊,村里还有四五家。
今年年初,村“两委”组织这些能人们开会,商讨清德铺元宵发展战略,以贾天明为首的八九个元宵老匠人从太原食品街揽到了十二吨的元宵加工生意。贾晋斌和韩宗敏一再强调不挂清德铺的牌子不许卖。
这些只是第一步,村里已经初步出台了元宵发展战略计划。在村“两委”的组织协调下,凡清德铺食品行业的小作坊和从业人员全部经过了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考核,个人办理了健康证。村里还成立了元宵合作社,目前有48户入社,成员150多人,采取统一配方、统一标牌、统一服装、统一原料、统一工艺、独立经营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元宵节马上就要到了,合作社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把“五统一独”的经营管理模式做了全面的安排布署。目前,各家各户都在紧锣密豉的加工赶制元宵。
贾晋斌、韩宗敏说,村里农副产品品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几百年来生存考验和几年来村“两委”报送有关科研机构的检验结果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主要的差距在思想,这是一场小农意识和市场经济的博弈,也是一次品牌观念与庄户人家守旧理念的战斗。就像李海亮独立设计制造并经过屡次改进的这套运行完善、久经考验的机器是完全可以申报专利的,可即便是李海亮本人,也完全没有认识到“专利”是个什么玩意儿。吃不穷、穿不穷,认识不到一辈子穷!清德铺能人多,但思想意识却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缺乏品牌意识和大局观念是村子发展最大的问题。上任伊始,贾晋斌和韩宗敏着力破解这个制约发展的短板,并将同样的思路用在了红薯产业方面。
清德铺的红薯最让清德铺人爱恨交加、情感复杂。在过去人民公社时代,只有清德铺村以红薯折算成粮食(二斤红薯折一斤粮)来交“公粮”,供太原市民食用。清德铺的红薯,亩产可达5000斤。老人们介绍说,庚子年慈禧西逃,途经徐沟,驻跸天禄堂,吃的就是加了清德铺红薯、集义南瓜的小米粥,由此,清德铺红薯名头更大更响了。进入快速发展的商品时代,打着清德铺牌子的红薯到处都是,反而清德铺村的红薯却出现了销售难问题。
在贾晋斌和韩宗敏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田地里的一处红薯储存点,推开吱呀作响的房门,小心翼翼地掀开一床厚厚的棉被,我们乘着简陋的升降机来到了这间有着12万斤存储量的地窖里。因为对温度和湿度的苛刻要求,这些红薯稍不留神就会腐烂变质,但即便是这样条件简陋的地窖,也不是轻易就能投资的起的。清德铺村里一共只有五六个类似的地窖。
李二虎拿起几颗红薯给我们展示不同等级的区别,今年与他做生意的不乏天南海北的客户,甚至还有走外贸的——出口业务。这样简陋的存储环境让清德铺红薯的优良品质得不到充分展示的机会,也卖不出好的价钱。田地里还堆积着很多红薯茎蔓叶子,贾晋斌说,很多村民把这些红薯叶子卖给蔬菜经纪人,经过再次打理包装后摆上富丽堂皇的销售台,一小把红薯叶甚至可以卖出十多块钱的“天价”,比红薯还高。如今,在欧美、日本、香港等地掀起一股“红薯叶热”,红薯是保健食品,而这里的红薯叶却被废弃或作为饲料。
贾晋斌、韩宗敏说,红薯在销售和加工的层面上比元宵还要复杂,在销售市场上,红薯“等级分明”,能够标出很多种价格。当前需要做的是,尽力把清德铺红薯的产业链拉长,引进红薯加工,衍生红薯片、红薯粉、红薯小食品等各种红薯产品,还要根据营养成分的差异,用红薯茎蔓、叶子进行饲料和食品加工。“长期以来,我们的红薯吃得太糙了、太糊了,要把红薯吃得更细更精一些。”目前,清德铺已经通过农业经纪人联系了陕西省农科院红薯研究所,加大对清德铺红薯品质和品种的研究,并与美特好、好朋友、生活一二等大型连锁超市和电商进行了接洽,未来,清德铺的前沿阵地要打到更广阔的平台上。
由于缺乏品牌意识,“清德铺”这个大名鼎鼎的地理标志性商标于2014年被人抢注,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品牌的老产品目前还处于“裸奔”状态,只能依靠之前的口碑效应,一点点的收复失去的江山。不过,值得欣喜的是,清德铺人在新一届村“两委”的带领下,已经走出了小农经济的误区,在思想深处唤醒了对老品牌、老产品的维护意识,并迅速团结到新一届村“两委”的品牌战略中来。思维的觉醒焕发出巨大的能量,认识的普及汇集了更多的信心,而对于未来的共同期待则让清德铺人心走在了一起、力量使在了一处。
红红火火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清德铺人奋发图强的激情,热热闹闹的氛围让我们触摸到了这个传统村庄激昂奋进的脉搏。而令人振奋的消息还不止于此,在村里采访时,我们遇到了徐沟镇党政负责人,从他们手上的徐沟镇发展计划书中,我们明确看到了这样的内容——“以清德铺为中心的农业工业化、产业化,带动周边南内道、北内道、杜村等十二个村的产业链接,形成一套完整的经济生态体系,并结合208国道周边强大的物流优势,让群众钱赚得更多更轻松,让本地的品牌更亮更值钱。”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相信,有着完整发展计划、数百年积淀的清德铺,天时、地利、人和齐聚的清德铺,一定能够成功。清德铺元宵、清德铺红薯也一定会大放异彩,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