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狐突庙中看门人
86岁,应该是一个颐养天年的年龄了,身边儿孙环绕,闲暇时听听曲,下下棋,喝喝茶,兴趣来时和老伴儿拌拌嘴,生活节奏慢下来,闲适且悠然。然而,当这样的年龄与文物挂上钩时,所有的一切又变得不一样了,作为狐突庙的文保员,王中有生活的重心全都转移到了狐突庙上,清扫、复建、巡查,观察房顶有没有漏雨、壁画和彩塑是否保存完好……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在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事。
王中有脸上布满皱纹,头发花白,瘦瘦高高,很健朗,精神头也很好。他和老伴住在狐突庙内的一间偏房里,一张床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空间,老伴儿视力不好,平时老俩口就是清粥淡饭,生活很简朴。因为狐突庙不对外开放,少有人来,相伴王中有最多的就是一尊尊佛像,一片片砖瓦。“我不觉得孤单,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一做起来时间就过得很快,反而觉得总是不够用。就是闲的时候,我也喜欢转一转,看着这些文物就很满足。”这样的看护,王中有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看到文物受伤很心疼
大家都知道,文物是一代又一代前人遗留下来的实物,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对它的价值,人们的认识一直在不断深化,往往今天还没有认识到的,若干时间后又有新的理解。而文物它是不能再生的。重要文物一旦被破坏,便永远在人间消失。这样的事儿不仅在以往经常发生,在今天依然不断出现。
王中有深知这一点,每每看到文物伤残,他都十分心疼:“你是不知道,哪怕是一砖一瓦,看到破损了我都心疼,心里不是滋味,晚上也睡不好。”
有一段时间,文物偷盗猖獗,一旦被盗贼盯上,文保员也面临一定的危险,有的就曾被盗贼捆住手脚、封住嘴、打晕。当面对挑战和危险,王中有胆大心细:“几年前咱们这儿也遭遇了盗贼,大晚上的来偷文物,我就一边拿着东西追赶一边大喊大叫,硬是把那些盗贼吓跑了。”那段时间里,一到晚上,王中有的神经都紧绷着。
喜欢和文物“说话”
狐突庙位于清徐县城西南八华里的西马峪村北。始建于宋宣和五年(1123),金明昌元年(1190)、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作过修葺,并彩饰武士侍女及狐突夫妻坐像。明代又扩建了献殿,明正德年间的石柱及木构件至今还保存得十分完好。清代又扩建了山门、乐台以及钟、鼓二楼,构成了现在东西宽30米,南北深75米,占地约2200平方米的重院建筑。
问及狐突庙的历史时,王中有总有说不完的话:“作为忠贤的楷模,狐突距今已有2600年了。最初建祠纪念他,除了表现对他高功厚德的仰慕外,更重要的是世人期盼着自己心目中的千万个狐突来造福苍生……”
在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王中有神采飞扬,侃侃而谈,偶尔还会说一些发生在这些文物上的趣事以及民间留下来的传说,我瞬间感觉这些冷冰冰的文物好像活了过来,重新焕发出生机。
“你看这棵古槐,树干粗壮挺拔,几个人也抱不住,它已经在这里生长了很多年了。”王中有自豪地告诉我们,“别看树皮皱皱巴巴,一到夏天,树叶就郁郁葱葱,你真应该夏天来看看。”
此心安处是吾乡
“没什么意外,应该会一直看着吧。”关于未来,王中有说,“保护文物这件事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文物能在我手上每天完好无损,我也很开心。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至少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不能有损坏。”这是一位耄耋老人对文物的情怀,朴素又真诚。也正是千千万万个像王中有这样普普通通的文保员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才在全社会聚合起了守护文物的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