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为远别啼难唤。
有许多话,到嘴边不知道如何开口;有些文字,想要写出不知道用哪种词语去转述。晋祠,去过不计其数,心中有不少感动和感慨,笔下却一直未有片言只语。
未曾想,这次去晋祠,是为一口钟。
晋祠朋友“宝福堂主”熟知我的兴趣,这次专门从南偏门领我们进去。晋祠正位原是坐南朝北。经朋友讲解,却原来,这南偏门才是晋祠的正门,因为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而唐叔虞祠是坐南朝北的。宋天圣年间,宋仁宗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圣母殿,坐西朝东,历代又在东西轴上增建,东门反而成了正门。
这次从南门进,还有另一方便,距这口大铁钟近。
这口大铁钟有美名专称,叫作“花县晓钟”。它现在就悬置在晋祠舍利生生塔院门东北方的钟亭内。之所以称作“花县晓钟”,是因为它曾悬挂于徐沟城内纪念汉朝开国宰相萧何的酂侯祠。当时徐沟繁花似锦,出于对家乡的礼赞,冠以“花县”美称。这口钟每日早晨敲响,钟声洪亮,满城皆闻,以晓民众,故名为“晓钟”。“花县晓钟”是徐沟古八景之一。拿钟声或声音作为一县名胜,是非常鲜见的。从中可知“晓钟”的绝妙。
据清康熙《徐沟县志》载:县李青村铸大钟,悬于大历寺。嗣后,金水(已废)涨发,寺坏钟埋,杳无知者。越百余年,居民夜半忽闻沙里有声,如牛吼。及旦,启沙视之,即旧所铸钟也。移悬县治,晨敲暮击,以晓居民兴寝,故名为“晓钟”。夜半牛吼,呵呵,县志竟也虚实相生,将传言记在志中。
大钟的民间传说主要有几个版本。一是大历寺寺中有口井,用石栏杆围着。寺中有一得道的高僧。一日,他外出云游,对众僧说,有人运来东西,都倒入井中。过了几天,就有上党人送来了铁。几天后,高僧回来捞铁铸钟,路过现场的姐妹仨自愿布施了自己的灵魂,铸成了式样相同的三口大钟,另两口分置于榆次上营村和太原府大钟寺。这三口钟敲其一口,另两口也同时和鸣,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另一版本是运铁的车马走了,又来了运铜的车马,把铜也倒入井中。隔了些时候,只见来了姐妹俩,欢喜地跳入井中,正好高僧云游回来,赶紧让人打捞,结果捞出一口铁钟,一口铜钟。钟见风即长,只是铜钟没有铁钟大。高僧见打捞不起姐妹俩,只得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一天晚上,刮起大风,将铁钟刮到了徐沟城,铜钟刮到了潼关。徐沟铁钟一响,潼关的铜钟便回应。三是明晋端王“闻声羡慕,遣百夫来舁,不能移步”。
这些传说,飘渺,美丽,传奇,都是为了突显铁钟的神奇,衬托它的不凡。大铁钟能从李青村移到徐沟城,晋端王也一定能将它运到太原府。这一方面昭示大铁钟的家乡情结,另一方面是说端王贪心,却不知暗里说人家识宝。
站在大铁钟跟前,只见它铸得雅致雍容,华贵大方,是一口罕见的古钟。若有精力和时间,可细细品鉴大钟的典雅敦厚以及上面的铭文。大钟铭文记载清晰:大金德五年(公元1153年)铸。
钟高2.61米,中腰围6.65米,底口直径2.26米,重6500公斤。环绕徘徊,仿佛看出它一圈圈宋金的年轮,也仿佛听到它一声声历史的回响。
是金子总会发光,慧眼人总能识宝。1975年,为保护这一文物,这口“花县晓钟”被迁移到了晋祠。
从大历寺,到酂侯祠,再到晋祠,这便是大铁钟的遭遇和沧桑。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大铁钟落脚晋祠,或许是它最好的归宿。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花县晓钟,以钟声寄托思想情感,以钟声敲奏文化景观,是徐沟人的诗性浪漫。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