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3年盛夏,我正在长治市内工作,母亲来到这里与我们小住。在一个星期天,我和爱妻领着我们四岁的女儿,陪母亲走向长治街头,母亲高兴地游览了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
轻风拂面,阳光灿烂,我拉着母亲的手,爱妻牵手爱女,一起走在宽阔的长街。从郊区进城的农民朋友们,推着小车,装载着时令农副产品,向集贸市场走去。还有新婚的新娘骑在高头大马上,进城采买生活用品。牵着缰绳的是她的新郎,十分引人注目。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年青人,嘻嘻哈哈地向前走去,真是一幅热闹非凡的画卷。母亲兴高采烈地说:“这长治城本来就是古老的潞安府,看这马路多宽!究竟不同一般,比咱们家乡的县城热闹许多。”我说:“潞安府内有‘三宽’,马路宽、裤筒宽、茅厕宽。这宽阔的马路,扮亮了太行山间的古城。”母亲说:“俗话说,十里乡亲不一般,各个地方各有自己的传统习俗。马路宽了好行走;茅厕宽大些好,能攒住肥料,好种庄稼;裤角宽大是一个地方服饰的特色,方便干活。”母亲又指着身边走过穿着掩襟襟大褂,打着长长的白色裹腿,琳珑小巧的尖形小鞋上,向上翘起的尖尖的装饰,颤颤地走着的老太太说:“那翘起的小尖尖,在咱们家乡不见,这就是这里人们的习惯,很好看。咱们那里没有这样好看的装饰。”看得出母亲愉悦的心情。
我们走到了英雄街,那平坦而宽展的马路,使母亲眼前一亮。路面犹如闪亮的镜子,两侧的护栏擦拭的一尘不染。行人熙熙攘攘喜气洋洋,道路两边一户紧接一户的商店,商品淋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对母亲说:“听说当年,八路军解放长治城时,战士们手端刺刀,一个个如猛虎下山,在‘冲呀!杀呀!’的口号声中,向顽抗的鬼子兵冲去,杀得鬼子丢盔撂甲狼狈不堪,举起了他们罪恶的双手,向我军投降。解放后,政府将这条富有历史意义的街命名为英雄街。”母亲听了,连连点头,眼睛里闪动着激动的泪花说:“你二舅和四舅参加了八路军,想来也是这样的勇敢作战,为打败日本鬼子效力。咱们现在能过上这样太平年月的日子,多亏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把这些万恶的日本鬼子打出了中国。”
我们来到了英雄街广场的集贸市场,那各种摊位一个接着一个。有卖新鲜蔬菜的,有卖瓜果的,特别是那些又长又粗的白萝卜,一个足有十几斤重,令母亲十分赞赏。她高兴地说:“咱们那里的白萝卜比这里的小多了,多用来冬天熬饭治咳嗽,有点辣味,没有这长治的好吃。”我说:“这里的白萝卜一点也不辣,我们经常当梨来吃,吃到嘴里甜的很,水分也大,很解渴。”母亲兴致勃勃地在市场内走来走去,当她看到一个卖堆花的摊位时,便蹲下来仔细地观赏着长治特有的地方珍奇艺术品。她目不转睛地看着一位年长的老人,精心制作堆花的工艺。直到她从画底图,到铺棉花,再到复盖丝绸等工序,看明白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广场的正东方,便是著名的英雄台。高耸的英雄台,台口足有二十米长,高高的现代建筑犹为雄伟壮观。我对母亲说:“1958年,我们在这里参加了‘大战钢铁动员大会’;1960年,我们在这里参加全市的群英会。”母亲高兴地说:“五八年妈也参加了大战钢铁的大战。在咱们清徐县的白石沟嘞,妈住在大棚嘞一个星期,为咱村的社员们做饭,还受到过表扬嘞。”我接着说:“这里是革命老区,老百姓的政治觉悟特别高,那年我们的市长说:”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都要参加大战钢铁。我就见到好多老太太,怀抱一块红色的矿石,颤颤的在山沟里运送矿石,毫无怨言。”母亲赞许地直点头,脸上闪现着敬佩的笑容。
我们延着府坡街向北前行,雄伟多姿的上党门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大门大开三间,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挺拔独立。重檐歇山顶,犹为雄伟壮丽。左侧有钟楼,右侧有鼓楼,两楼台基高峙,遥相映衬。走进大门,我们便在右侧的一幢石碑面前停了下来。母亲目不转睛地看着石碑上的文字,久久地不想离开。母亲对我们说:“这个上党门,始建于隋朝,唐玄宗皇帝时,曾大幅扩建,金元时代毁于战火,明朝洪武年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解放后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才有了如今的面貌。
那天,我们游览了长治古城,看到了这座古城的风采,也了解了许多当地的民风民俗,尤其是这个抗日战争的根据地,对打败日本强盗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