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东移记 作者: 时间:2012-05-06 次数:439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焦琛
  清徐县城,在建县筑城后的两千多年里移动过两次,一次在隋朝,一次在解放后。
  春秋末期,晋国魏献子当政的时候,灭掉了祁氏,分其地位七邑,其中梗阳邑在白石口以东七里的扇形冲积地上。此后经过战国秦汉等朝代,一直到千余年后的隋朝,才移动了一下,北移一百二十步,并改称清源县,把梗阳故城作为南关了。这在清朝顺治年间的《清源县志》上有记载。
  北移新建的县城搞了多少年,我们不得而知。传说到了明末,为避乱才修得砖城。工程没有完工,李自成的大军就打过来了,工程不得不停了下来。至于什么时候修了县衙,也无人知晓。我的上辈人说:“清源出了能人,拆了泰山庙盖了衙门。”清朝光绪年间修成的《清源乡志》上有点记载,这恐怕是清朝后期的事。我十六岁时,清源县城得解放,不久,妨碍交通的大南门城楼和北门城楼,被欢庆解放的人们拆除了。县城最繁华的主干道南门大街和南关大街一直是土路。十年后的1959年,南门原址两侧盖起了有千余座位却没有一根柱子的清徐历史上最宏伟建筑——清徐礼堂。上述的两条大街修成了水泥路,并且有了路灯。当时,我在清徐中学任教已三年,每天在这条大街上要走两三个来回,亲眼目睹了县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县城东移的开头,应该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后不久。县委副书记曹立祥在一次干部大会上说:“我们也要搞‘十大建筑’,要在牌楼街路北盖电影院,选个好地方盖一个招待所,前头卖面,后头开店。”满怀激情又幽默风趣的话,说得大家非常高兴。这可以看做是县城东移的第一次动员讲话。
  县城东移的最早行动,应该是这年初冬的为建设迎宪“新农村”的搬运建筑材料的群众性劳动热潮。县城干部职工和中学生都有任务,我们清中把任务分解到各班,各班再分解到每个教师同学。每天临上晚自习,大家就把运输工具带来了,班班教室前放满了平车。九点钟下自习,大家到衙门街装上从旧房拆下来的砖,推的推、拉的拉,运往东湖东北角的“新农村”工地。
  七十年代初,东湖东面的迎宪大队卖场那里盖起了县委和县政府的办公大楼。它的南边,紧挨着出现了一排旋顶式的房子,那是印刷厂新建的车间。因为干部们上班不方便,为此,县商业部门给了每人一张自行车购物券,鼓励人们到“新城”上班,就有了“新城”的叫法。
  1980年春,我们招生办公室迁到了尚在土建中的教育局与教师进修校新址,紧挨着乡镇企业局。这年的十月初八赶会,在东湖边和新城大街上摆摊设点,县政府对面的大片刚刚收完庄稼的空地上搭台唱戏,看戏的人山人海,张宝义县长站在政府门口和大家一起看戏。
  这个单位那个单位,职工子弟校的分校,新华书店、文化馆先后搬到新城,大街两旁新载的柳树也长得枝繁叶茂,湖东大街拓宽了,虽然水阁楼前还都是土地,但湖东的新城已经像个“新城”的样子了。
  水阁楼的翻新,记忆中是在1986年前后,这座清徐县城的标志性建筑的第一次翻新落成,被人们称为“文源楼”。如此说来,县城东移经历了短短的三十年。而我,本乡本土,又始终在县城上班,亲身经历目睹了全过程。
  东移后的县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后二十年里,发展就更快了。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