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伙计,快走!省农科院的又下来了,讲西红柿的栽培技术呢,听听去!”5月3日中午,柳杜乡南青堆村刚吃过午饭的村民们就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向村委会走去。这是该村从三月份以来,第六次为菜农“充电”了。“村民积极性可高了,喇叭里广播一次,就都知道了。大热的天,会议室的人又挤不下了。”村干部告诉记者。
据村支书吕瑞介绍,南青堆全村200余户800多人,有一半以上的人家以种菜为生,由于该村土壤肥沃,东临汾河,西靠支渠,全村1400亩地有七眼水井满足供应,造就了该村种植瓜果蔬菜的天时地利,产出的西红柿、甜瓜等果实味道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除了满足供应全县和省城,最远还销往武汉等地。
今天下午,为村民讲课的山西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专家们满面春风,笑容可掬,他们可不是头一次来南青堆村,早就与村民熟识了。50岁的老菜农连守信一点也不拘谨,不停地发问:春西红柿如何防止落花落果?温室西红柿病虫害是否比明地西红柿多?怎样延长西红柿结果期……专家一一作答。“三月份,我们请了县委党校的老师,给村民们讲现在的农业形势,讲国家支农惠农的政策,让村民们转变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大田种植,转变到种温室、大棚上来。我们先后组织一百余人,分了三批,先后到种菜种得好的车书记包点住村的西贾村,还有成子村、柳杜村,榆次的东阳,小店的新庄和孙家寨等地去‘偷师学艺’,回来以后,种温室大棚的热情可高了,可给俺村后来土地流转和建立合作社打下群众基础了。”吕支书娓娓道来。“土地流转?”“对,种温室、大棚的地要进行土地流转。我们选了村里最集中、牵涉90%以上村民的自留地率先流转,可是费了大劲了,不光土地,还有树的问题,一户人家得跑好多次,终于拿下了200亩。村里底子薄,村主任就拿出自己的钱给村民补偿,垫支了一百多万呢!”“合作社怎么样了?手续办齐了吗?”“前些天刚办下来,刚成立,就已经有80多户菜农加入合作社了。目前,社员们已经建起120多亩大棚了,当初没人敢投资建,村主任自己就先建了,后来人们才纷纷跟着干。”
在南青堆村村南,记者看到了已成阵势的120亩大棚,大棚统一标准,建得整齐划一,棚外面贴着编号,很正规。棚里都作物得干净整齐,绿色的秧苗长势喜人。“咦?你们的大棚刚建成,这苗子是哪来的?”“还是村主任,他提前和美锦农艺园联系好,在那里育的苗!看,这一棚是甜瓜,那一棚是黄瓜!”“大棚是雇人搭的,还是自己建的?”“俺们专门去山东寿光去购买人家的钢材,他们送钢材的同时,现场辅导搭棚技术,我们派了30多个人跟着学,手艺还真学得不赖!前不久,还专门去省城,给省农科院的蔬菜基地扎大棚呢!”吕支书呵呵地笑起来。“建一个大棚需要多少钱?老百姓抵垫得起吗?”“问得好,正想告你这事呢!一个棚需要2万多,村里人大都一下掏不出2万的现金,村主干一合计,就和刚开业不久的惠民村镇银行取得联系,已为15户菜农贷款30多万元。”
听到这里,记者肃然起敬,这个村的干部,铆足了劲地给村民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新上任的村主任张永刚,用自己的钱,为村里发展垫支,如果没有一种精神使然,这个不善言谈、十分低调的村主任,哪来这么大的“魄力”呢?“我们就是想紧跟西贾村的步伐,做好设施蔬菜建设。在未来三年内,建好50个温室、100个大棚!让我们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变成省城的‘菜园子’!”两脚泥土、刚从大棚地里回来的村主任张永刚,他只说了这样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