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历史智慧:智伯的灭亡
作者:张国刚 时间:2017-08-07 次数:400 语音阅读:
智伯是春秋末期主持晋国国政的权臣。当时,智氏与赵氏、魏氏、韩氏四大家族把持着晋国国政,尤以智氏实力最强。公元前453年,赵魏韩联合起来灭亡智氏,瓜分了晋国。这是《资治通鉴》用倒叙手法记载的第一个历史事件。
强大的智氏家族为什么灭亡了呢?司马光从接班人的选择讲起。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资治通鉴》习惯用“初”这个字开头,交代一段历史背景。智氏家族的大家长智宣子,决定选嫡子智瑶为嗣卿。有族人反对说,智瑶虽有“五贤”(五大优点):长得帅气,武艺高强,多才多艺,能说会道,强毅果决;却有一个最大的弱点——“不仁”,即缺乏仁德之心。为人刻薄寡恩,不会笼络,谓之“不仁”。如果为君不能施政以仁,自恃“五贤”,盛气凌人,会给家族带来祸害。智宣子不听。
赵氏家族也在选嗣卿。赵简子的儿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父亲打算考考他们。赵简子把两支写着“训诫之辞”(教导青年修身自律之类的警句)的竹简,分别交到两个儿子手上,叮嘱他们牢记在心并保管好竹简。三年之后,父亲问,还记得竹简的话吗?大儿子伯鲁忘得精光,竹简也找不到了。小儿子无恤却背得滚瓜烂熟,竹简也藏在随身的衣袖里。“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显然,赵无恤的谨慎、谦卑、细心,让父亲决定立他为接班人。这就是赵襄子。
智宣子去世后,智瑶继位,世称智襄子或智伯。智伯主持国政,处事强霸。他以筹措军费的名义,要韩氏家族献出一座城邑。韩康子不敢得罪他,想把祸水外引,就给了智伯一座万户的城邑。
智伯继而再向魏桓子索地。开始魏桓子觉得智氏欺人太甚,要予以拒绝。可他的辅臣任章却建议采用“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的骄兵之策,麻痹智氏,并暗中结交利害攸关的盟友,共同对付智伯。老谋深算的魏桓子也给智氏送了一座万户之邑。
当志得意满的智伯进而求地于赵襄子的时候,遭到了坚决抵制。智伯于是带上韩魏军队一起攻打赵氏。
面对气势汹汹的智氏联军,赵襄子有三个战略要地可以避难:长子、邯郸、晋阳。长子城高池深,邯郸粮草丰足,赵襄子都不去,选择去晋阳!他说城高池深,说明老百姓的徭役繁重;粮草丰足,说明老百姓的赋税沉重,有什么可依恃的?先父在世时,命尹铎治理晋阳,轻徭薄赋,晋阳人心最可依赖!于是,赵襄子选择晋阳作为自己抗击联军的根据地。
智伯率领三家联军把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甚至决汾水以灌城。围城两年,晋阳军民同仇敌忾,毫不动摇,“沉灶产蛙,民无叛意”!
智瑶乘车巡视攻城。他坐在最尊贵的左侧位置;魏桓子“御”,在中间驾车;韩康子“骖乘”,在右侧持兵护卫。三位卿大夫都是主君,关系却不平等!威风十足的智伯不无轻佻地说:“哎呀,我今日才知大水足以亡人国啊!”霸气外露引起了两个盟友的忧虑,因为二子担心“汾水可以灌(魏都)安邑,绛水可以灌(韩都)平阳也!”
魏、韩二子的忧虑很快就被智伯身边聪明的谋士疵所察觉。他提醒主公,魏韩必反!智伯问,先生怎么知道呢?疵回答,从人情事理即可推知!晋阳城破在即,二子不仅没有喜色,却忧心忡忡,不就是担心唇亡齿寒,赵氏亡,下必及于韩魏吗?
次日,智伯以此质问魏桓子和韩康子。二子矢口否认,说一定是有人充当赵氏的说客,想让您怀疑我们而放松了对赵氏的攻击。我们都盼望早日分享赵氏的田土呢,怎么会去做危险的傻事冒犯您呢?智伯相信了二子的辩解,完全不理会疵的分析。
被围困在晋阳城的赵襄子决定反击。他秘密派人出城,游说韩魏两家,唇亡齿寒,赵亡,难必及于韩魏。于是,三家约定日期,决定联合反攻智氏。
这天夜里,赵襄子突然对岸上军队发动袭击,并掘开水坝,倒灌智氏驻军营地;韩魏两军也从侧翼进攻,大败智氏军队。智伯被杀,智氏家族灭亡。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