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的手擀面 作者:菊宜 时间:2017-07-12 次数:205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离开家乡二十年,大江南北,各种风味的饭菜,都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象,只有母亲那手擀面的味道却深深印在了我心中。
  小时候家乡经济落后,基本上吃的是杂粮,好一点的伙食便是高粱面、玉米面、豆面、红薯面……记忆当中,最好吃的是用白面擀成的面条,不要油和菜,仅仅放点盐就行,那种面条滑过喉咙的感觉,至今还能感受得到。
  家里兄弟多,能吃白面的机会少,大多数时候吃的是刺喉咙的玉米面饼和玉米面粥。还有苦涩的高粱面和吃多了吐酸水的红薯面,能吃一碗白面条,那简直就是“过大年”,何况母亲做的面条非常的好吃,这就更让我们十分的向往了。
  母亲每次做面条,都仿佛在做一件艺术品,她把面和得不软不硬,并反复揉和,好像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享受劳动成果似的。母亲把面和好了,醒上十来分钟,然后才用擀面杖来擀,她把和好的面擀得又匀又圆,等面擀到厚薄适中的时候,就一层层叠起来,只听刀与案板咯噔咯噔地响过之后,母亲用手一抓一抖,那又细又匀的面条就呈现在面前。等水一开,面条下锅,三滚饺子两滚面,锅开了点水,点两次水,再放进碧绿的菠菜,面就算煮好了。碗底放上点葱花、香菜末,倒上点自己家里酿的醋,再用筷子蘸几点芝麻油,用热汤一冲,香气扑鼻,捞上面一拌,喷香诱人的一碗热汤面就算好了,别说吃,单就看看、闻着就让人满口生津、垂涎欲滴。
  母亲用白面做面条的时候,一般是家里来了客人。因为平时难得有吃白面条的机会,这时候母亲就要多放些面粉,多加些水,客人吃过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小半碗的面条吃。母亲做饭时,我们就围在锅台前,看着母亲把面条做好,又把盛好面条的碗端给客人。我们就围在了客人的身边,一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客人手中的碗,心中总怕客人吃多了,我们就失去了品尝小半碗面条的机会。这个时候母亲看着我们的馋样,就会把我们哄开来,并顺手递过来一块红薯或是一把炒黄豆。虽然站得远远的,但我们一边无滋无味地吃着手里的东西,一边让眼神在客人的饭碗上流连、游移,看着客人吃饭的模样,我们还不时地用舌头舔拭自己的嘴唇。
  有一次,一个远房的舅舅路过我们村的时候,母亲做了一锅面条招待他。母亲和往常一样多和了面,多加了水,谁知道那位身材高大、蓬头垢面的舅舅大概是饿了很久的缘故,我和几个弟弟眼看着他狼吞虎咽把一锅面条吃了个底朝天。这下子弟弟不干了,不等母亲送走那个舅舅,弟弟就哇哇大哭起来,舅舅不知其中的缘故,小心翼翼地来哄弟弟,谁知越哄弟弟哭得越厉害。母亲左劝右劝,怎么也弥补不了没有吃上面条的遗憾,就在弟弟的屁股上狠狠地揍了几巴掌。弟弟坐在我家院子里那棵槐树下的石头上,哭着哭着就睡着了,,手里还捏着半块玉米面馍。母亲把他抱在怀里,轻轻地褪下他的裤子,看见屁股上那鲜红的五个手指印,禁不住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离家的十几二十年里,每次探家,风尘仆仆的一进家门,母亲就会端出一碗香喷喷的热汤面,除了葱花、芝麻油之外,往往还有细嫩的肉丝、木耳、黄花和豆腐,和小时候吃的不可同日而语,两碗热汤面下肚,出一头微汗,浑身的疲乏也消除了一半。每当我离家的时候,母亲又会做上一锅热汤面,让我吃个心满意足,说是顶饥耐渴,也图个平安顺利。
  后来,母亲离开了我们,再也没有人给我来做热汤面,也就永远找不到那种感觉了,怀念母亲的手擀面,更怀念慈祥的母亲……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