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徐中学的前身是1946年10月在清源城永定街路西的明楼院(今南营校南端)兴办的清源简易师范学校,后校址迁到位于闫上街的中山公园,改名为清源中学,1948年清源解放前夕学校停办;1952年9月,经山西省教育厅与榆次专署批准,在清源中学原校址上创办了山西省立清徐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9月,设立高中班,清中成为完全中学,名称改为山西省清徐中学。1988年从清徐旧城闫上街搬迁到中隐山麓育英路30号现址。
学校位于县城西北,背靠中隐山,面向清泉湖,北有不老泉,南临白石河,环境优美。清徐中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占地面积97323.6平方米,建筑面积42560平方米,办学轨制12轨,教职工200余人,在校生1800多人。内设处室有年级部(3个)、办公室(督查考核办公室)、教务处、教研室、德育处(安全办公室)、后勤处、膳食处、信息化办公室、团委。
学校依地势而建,自然分布成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等几个平台,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钟灵毓秀的清中校园让志存高远的学子奋斗于斯,成功于斯。四百米塑胶跑道、标准足球场和其它配套齐全的运动设施,让这里时时跃动着靓丽的身姿,洋溢着喧腾的热情。
在七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清徐中学师生精诚团结,拼搏创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学校从一所条件薄弱的县办中学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省级示范高中。学校先后获得“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示范高中”、“太原市文明单位”、“太原市示范高中”、“太原市德育示范校”、“太原市高中教学质量优胜学校”、“太原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特别奖”、“太原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特色奖”等荣誉称号。
清徐中学注重以高尚的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学校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方面的发展,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十几代人用勤奋和智慧铸就了清中的风格和传统,这些无形的宝贵遗产逐步凝练成“尚德修身、笃学筑梦”的校训和“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校风,建校71年来,清徐中学为国家培养了36000名优秀学子。
我们将继续坚持“德育为先,质量为本,提升素养,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继续发扬“包容奋进、追求卓越”的清中精神,深入开展对标衡水中学,学习衡水中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让同学们学会做人、考上好大学、成就幸福人生,把清徐中学办成人民更加满意的学校。
办学理念:
德育为先质量为本
提升素养幸福人生
校训:
尚德修身笃学筑梦
校风:
团结拼搏务实创新
教风:
知行垂范敬业爱生
学风:
勤学善思博知敏行
清中精神:
包容奋进追求卓越
梗阳中学简介
梗阳是清徐的旧称。春秋时清源、徐沟为祁氏邑,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分其地为七县,当时的梗阳县即为清源县,涂水县在徐沟附近。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清源县;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置徐沟县。1952年7月,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取两县县名首字,称为清徐县,县城在清源镇。
梗阳书院可追溯到明代洪武年的清源学署,亦称学宫。在县城文庙西,旧称儒学街,后称兴贤街(今旧城阎上街中段)。据清顺治清源志上卷载:“兹学创自洪武间”。清源梗阳书院上限明朝洪武三年,下限清朝光绪三十年,长达543年的长河中,曾有兴旺,亦曾有辉煌。它集资办学,严谨教化的光辉风范,给清源学子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历史记忆。据史料记载,举人以上及科举及第者达206人,武进士18人,武举人170人。曾经培养出建功海疆的台湾总兵王介福与出兵大小金川、官至总兵并提督的温承弼,孕育了名宦大儒乔松年、武状元贾廷诏。
梗阳中学创办于2004年9月,坐落在清徐县城北部白石河畔(毗邻清徐中学),是经太原市教育局审批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民办普通高中。
梗阳中学历年高考升学率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2016年太原市民办普通高中考核评价总体排名第二,仅次于通宝学校。曾获“太原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优异奖”殊荣。2016年应届生386人参加高考,一本达线69人,达线率17.87%,二本B以上一次达线253人,达线率65.54%。梗阳中学擦亮了民办教育的品牌!
梗阳中学坚持以教育质量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的起点,实施针对性教育,因材施教,加强辅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高中三年学习,不仅帮助一大批学生完成了高中的学业,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回做人的自信,经过奋勇拼搏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激励学生一生不断追求目标。梗阳中学创造的“低进高出”的教学成功经验,圆了一个个家庭“望子成龙”的美好梦想。团结拼搏,筑梦梗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