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率下降,读网率上升
人们似乎正在远离书籍,或者确切地说是在远离传统的阅读方式。近年来持续下降的“国民阅读率”也证明了这一点。是大家都没有时间?人们花在电视、网络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时间,显然不是这个原因。是人们对读书没有兴趣?读书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在这个休闲方式日益多元化,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娱乐元素的时代,的确难以让人们产生兴趣了。毕竟,读书是需要独处的,需要心静下来,需要用心思考的。心难以从浮躁中平静下来,自然就只能把兴趣转向那些快餐式的、不需要思考的、纯感官的休闲方式上。
伴随读书率下降的是读网率的上升。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网络作为一个信息高度饱和的场所,人们于其中,很容易停留在表象,作跳跃式的阅读,人们获取的信息是不连贯的。再者,信息不等于知识。信息只是由文字、图像、声音等表现形式提供的一种素材,而知识则是信息经过汇总、思考、验证后的经验总结。读书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知识,读网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信息,这也是二者本质上的区别。
应该重视培养青少年的读书习惯
读书应该是从小就培养的习惯,然而,不读书的人群中有一半左右是青少年,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不读书了,他们如何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建立成熟的价值体系?又如何为国家的未来思考?
当学业的重担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甚至书包都需要用行李车去拖时,他们哪有时间读书?当父母不能跟他们进行精神交流,不能给予足够的心理关怀,兴趣得不到多元化开发时,他们的兴趣就只能投入到看电视、网聊、打游戏上面。当功利心理左右人的思维时,书必须是要有实用价值的,要能从中直接获得某种可见的收益。当读书已经不能为学习、为就业增加筹码,反而是一种“负担”时,他们也就远离了书籍,“读书无用论”也就浮出了水面。
读书是让人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人,需要思考。书,帮助人们思考。远离了书籍,也就等于抛弃了前人留下来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放弃了帮助自己思考的重要渠道。当人们不去继承这些前人的经验成果时,人们就会因为自己缺乏有深度的阅读而变得不会思考,缺乏思辨力、分析力,最终沦为一个平庸者、一个历史的匆匆过客。只有人们有着一种视读书为生命的执着追求,保持着不断思考的无限热情,人们才会去理解人文的含义,理解自由、平等、博爱、正义、人道这些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好的价值理想。价值观未成熟,没有目标,于是对现实充满焦虑,对人生缺乏热情。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读书习惯可以培养,但需要有硬件环境。这方面,我们的近邻日本,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日本不仅书店、旧书店多,而且最重要的是有近3000座的公共图书馆,并且免费对外开放。每个住宅区的居民只需步行数分钟就能看到图书馆。图书馆对图书的利用也很到位,既接受各界的赠书,又定期清理出废旧书籍、杂志,供人们免费拿走。书店、图书馆,充分满足了居民对精神、对文化的需求。另外,日本各地都会举办读书活动,既能调动人们的读书热情,又促使社会重视对硬件设施的投入。
我们国家应该把国民读书作为一项战略规划项目,要有专门的预算,用于书店、图书馆的建设、图书的购置。让书店、图书馆进入社区,让学校的阅览室、图书馆设施完善,让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始终有书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