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辈人衷告孩子们“用心读书”,无论家长、师长都曾这样谆谆教诲,可谁又仔细体味这“用心读书”的深刻含义呢?
“读书”的“读”字是“言”字加一“卖”字,表达心思的言语能卖出去了,即许是你的言语有了价值,那才叫“读”吧!
读书有出声的朗读,不出声的默读。孩子们多朗读,大人们就多默读了。然不论如何,总得用“心”去读。用“心”,还应该分用什么“心”读,是用良心、善心、公心读,还是用坏心、恶心、私心读。所以,这读书的种类实在太多太多。
应该先说读书的严重教训。那就是用“私”心,“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有的古人教人读书说“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在这种思想的蛊惑下,终于“人生识字糊涂始”了。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了,高兴得疯了,老丈人胡屠夫打了一个耳光,清醒了些,也仍是一个没有用的废物。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既为穿长衫的士人,就不屑做那些不读书的人做的下等物事求生,上等事他又求不得,只得穷困潦倒,终生可怜兮兮。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等人。某村乔先生,念书很好,分数高,高分低能,长大从医,医术读得烂熟,就是看不了病,没人用,无以为生。当年生产队长见他可怜,让他看菜田挣些工分。他觉得闲得慌,又拿了书专心致志地看,猪儿羊儿糟蹋了庄稼他也不知道……“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之悲剧,无论如何不应重演。中国应试教育的教训是深刻的。在大倡读书的今天,不论如何,不能不防其弊端。
鲁迅说“捣鬼心传”。就是说,爱捣鬼,即搞阴谋诡计的人都是传心传导的。也有研究计谋的学问书籍,像《厚黑学》《三十六计》《孙子兵法》,正面的说法是兵不厌诈,要看为什么人所用。读书,也挡不住好些人学坏了,学得比一些人更坏。古今中外大小坏人中,读书人做得坏事,不一定比不读书的人做得小,做得少。
总之,要看用什么“心”,读什么书。不能只论读多少书。
用良心,读好书,读活书,才是理想的读书。古今之圣贤可资效法矣。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知明而行无过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林则徐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录入中共党章。
明人于谦的《石灰吟》叫士人不忘,“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潍坊知州郑燮《竹石》鼓人意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毛公引司马迁语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他号召人们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鲁迅告诫人,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题小像述志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谢觉哉老人写了《不惑集》《一得集》,教导世人不断清扫心灵的灰尘,“行径万里身犹健,历尽千难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扉给人看。”何等宽阔敞亮的胸怀。
周恩来借李商隐无题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导人们完全彻底献身人民、国家。
读书尤须用公心、良心、爱心、大我之心,否则,不仅无用,反而有害,且为大害。反动人物之读书,必致大害。
读书要立德、立心、立命,大儒张载要士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老子讲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我一体,心宇相融。若臻此境,何事不可为,亦乃老子“无为无不为”也。
以上是笔者“用心读书”之体悟,愿与喜欢读书的朋友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