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爱丘山的得与失 作者:郭湧 时间:2017-04-21 次数:646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魏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启篇两句就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其中,诚然有诗人自身“无适俗韵”的本心,亦有魏晋时代背景下,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知识分子精英阶层选择避世的无奈。
  上学的时候,每当读到这句诗,总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田园美景。虽然不尽理解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无奈,但丘山是打心里爱的。总想着打开房门,仿佛那一抹黛山就在屋前耸着,在眼前画着,几片菜畦,几方池塘,几处人烟浓浓淡淡的很是自然。仿佛置身武陵人到访的桃花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增一分显繁,去一分就简。这样的丘山,合乎本心,恰如其分,人们想必大都是爱的。
  随着学识的增长,了解到作者创作的背景,才知道也许丘山只是求不得之后的寄托,我心中的那个丘山也变得有些朦胧了,发现现实中的丘山并不是那么完美,发现除了向往自然之外还有更多要考虑的事情,发现自己的肩膀上承担东西越来越有分量,长辈告诉我说,这就是成长。这样的丘山,除了风景,还有分量,人们也应该是爱的吧。
  时间不只是年龄的增长,还有阅历的增加。世事纷扰,信息冗杂,诸多诱惑,本心被一点点的磨蚀着。我对丘山的爱不再单纯。我关注的不再是丘山本身,而是山上的奇花异草、珍禽瑞兽,想从丘山上得到更多的实惠。原本远观美得不可方物的山丘,非得亲到其中一探究竟,最好是满载而归。就好像老舍先生笔下《吃莲花的》,目的不同了,心态就变了。我们开始埋怨自己的山丘不如别人高大,风景不如别人的秀丽,物产不如别人的丰厚,如此种种,丘山成了互相攀比的工具。这样的丘山,去简就繁,舍本逐末,还会有人真正的喜爱吗?
  好在年有寒暑,日有昼夜,人们在激情狂热之后也会静思得失,我们把这叫做自省。古今圣贤伟人的自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启示,让我们在自己欲望驱使下,即将挣脱丘山走上险路的时候能够冷静下来,回头看一看身后的风景,想想身边的亲人朋友,同时看清前方危桥的摇摇欲坠,真正的反省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人的本心也许早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但本性是可以与丘山融为一体的,在人生的旅途中,随着风景的变幻,当每个人把自己的灵魂和丘山融为一体,精神世界不断地得到修正、得以升华。这样的丘山,山即是我,我亦是山,人们怎会不爱?
  我们从来不反对去看一看、去攀登更雄伟的丘山,这也是真正爱山人应有的抱负和勇气。时过境迁,风云变幻,当历史翻到改革攻坚期新篇章的时候,每个人都必须要求登山的勇气和决心。敢想敢试,我们佩服这样的勇气和魄力,但是这种勇气和魄力必须建立在充足的准备和规矩的方圆之内。
  我们需要哪些准备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养德,二是学习。《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朴素的辩证法阐明,我们一方面要顺应改革的大势,勇于在潮头搏击;另一方面也要守住根基,善养浩然大气沛然大德。韩愈的《劝学》则告诉我们,“降大任于斯人者”必须为学日益,经历百般锤炼,有了丰富的学养,在遇事时才会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大学》中把养德的过程称为“诚意正心”,学习的过程称为“格物致知”,这两者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展君子抱负的基础。
  而规矩的方圆则告诉我们不能任性。《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礼就是礼仪、规矩和法度。没有礼仪规矩、不遵守纪律法律的人,就连立身的资格都没有,又如何谈登山远行,一展抱负。
  一去三十年,如今已站在而立之年的我,心中的丘山早已不单单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恬静自然,更多的是向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胸襟气魄。要想看到更好的风景,准备好了就出发。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