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个企业,它藏身于我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做得却是国际贸易的大生意,它的员工大都是来自临近村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制作的商品品质却代表了国际著名品牌。在当前略显紧张的经济形势下,很多企业“吃不饱”,甚至“忍饥挨饿”,这个企业却因为产能不足而“消化不良”,只能被迫将应接不暇的订单拒之门外。这个令人羡慕的神奇企业就是位于我县徐沟镇武家庄村的锦天服装有限公司。
锦天服装有限公司于2013年在我县注册,2015年5月份进行试生产,厂房占地约30余亩,目前拥有智能化生产线8条,员工170余名,目前年生产能力六十万件。主要经营模式为订单生产、来料加工及自购料加工,现已与西班牙、瑞典及丹麦的国际知名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发展形势蒸蒸日上。
在公司董事长戴万忠先生的亲自陪同下,记者走进了这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本土技术型企业。常年混迹于传统行业累积起来对企业发展运营的认知,不能为我的这次采访提供一点点可资参考的借鉴,反而在内心深处因为惶惑而带来了丝丝不安的情绪,“国际品质”的炫目光芒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深厚的功力呢!
走进锦天的生产车间,一尘不染、光亮如镜的地板,紧张忙碌却井然有序的智能化生产流水线,让见惯了传统工业企业生产模式的我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着装整齐的员工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据戴总介绍,这些生产线即便在国际市场也属于领先水平,每个员工所操作的生产设备,人均价值七万余元。每一件服装的制作都要经过严格的解剖复制,打版、裁布、图案设计、接合、整烫,各种工序编排设计的要求更是严格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在产品进入库房时,还要经过一台验针机的专门检验,以防止有断落的针头夹杂在衣物中,其安全检验的缜密程度甚至要高过机场安检的要求。结构简单的服装一般有十数道工序,复杂一些的要经过三十余道,在经过这一系列的制作和检验之后,每件衣服都会领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类似于“身份证”似的独一无二的生产铭牌,经扫描便可得知服装的产销地、材质和所执行的质量标准等详细信息。
然而,这些看得见的工艺流程还不是最苛刻的,每年上游品牌厂商对生产企业进行的年检才是最严厉的考验。这些考核项目内容从厂房设备、工作制度等软硬件设施,到员工素质、生产生活环境,甚至还包括企业是否存在偷漏税行为,对员工的管理中是否存在人权问题等。林林总总,事无巨细,简直到了不厌其烦的程度。在我和戴总的交谈过程中,公司一位负责人拿着一把钢尺进来向戴总请示工作,原来是要专程去太原市刻度计量研究院去做专门的质量检验,经认证合格后,存档记录以便接受厂商年检。
年逾六旬的戴总此前有过多年经营企业的经验,这个企业的创建却是他商业经历中的最具挑战性的考验。每年“鬼门关”般的的年检让人丝毫松懈不得,然而,就是这种严苛的磨砺,才造就了锦天公司如今的灿烂前景。戴总告诉我,锦天的建设运营,让他看到了国际知名品牌的优秀之处,也更深刻地领悟了企业的经营之道,这就是企业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这才是最大的商业价值所在。
虽然成立只有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锦天公司在与国际厂商接轨的过程中成功地通过了各种锤炼,以优异的品质征服了客户,赢得了市场。面对纷至沓来、应接不暇的订单,戴总和他的锦天也有了“幸福的烦恼”——合乎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员工严重短缺,规划中的职工宿舍楼因各种因素迟迟不能动工建设。
作为一家高素质的外贸企业,锦天公司员工的福利相对较高,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一般经过录用的员工要经过三个月至半年的全面培训期方可获取上岗资格。尽管锦天的薪资待遇比起同行业来说处于较高的水平,不仅免去职工的培训费用,在培训实习期间依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员工提供报酬,在这里工作的员工还可以享受班车、免费餐饮等福利待遇。即便如此,目前170余名员工、8条生产线远远达不到当初建厂时1000余名员工和20条生产线的设计初衷,实际生产能力也远远达不到设计规划时的预定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锦天公司只能通过外包等方式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而这种现状对锦天公司未来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而职工宿舍楼的短板则直接地给企业招工和职工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障碍。在锦天公司的规划中,全日制的生产模式需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福利待遇,住宿就是最基本的一条。它不仅可以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文化建设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困难总是暂时的,对于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生机勃勃的企业来说,与国际品牌接轨,获得广泛认可,产品行销全球已经是极大的成功。在积累了难得的经验之后,锦天公司的下一步目标是创立自主品牌,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单一模式中增加更为丰富盈利模式。虽然在这次的采访中并未过多的涉及到自主品牌的内容,但在戴总坦然自若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对于锦天品质满满的自信。相信在解决了这些发展的瓶颈之后,会有另一个令清徐人自豪的本土品牌走向世界,展现出清徐的更加绚丽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