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豫(1807——1889)字立斋。陕西省山阳县人。清代咸丰进士,历任山西省徐沟县(今清徐县)知县、解州知州、大同知府、山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公廉勤敏,政声卓著。任徐沟知县期间,苦心筹划,创办了梗阳、金河两所书院,奠定了至今教育双中心格局。并且在修城、筑路、疏渠、办团练、审冤案、防匪盗等方面均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当地士绅为其立了德政碑,他们请晋阳书院山长田雨公撰写了碑文。现将碑文抄录如下:
升任解州直隶州知州前徐沟令
程公德政碑序
田雨公(注1)
百里飞凫著循声(注2)于涂水(注3),九重剖竹移保障于解梁(注4)。方吟来暮之谣,旋切去思之想,回忆绩超三异,功著十奇(注5),共仰慈云,咸沾化雨,既长怀夫制锦,当勤美于贞珉(注6),此徐邑(注7)士绅所以于口碑之外,更有德政碑之请也(注8)。【程】公名豫,字立斋,陕西山阳县人也(注9),清规照世,精悍超群,帜拨棘闱(注10),才夸秋赋(注11),花看杏苑(注12),便属春官(注13),名向雁塔(注14)高题,才似牛刀小试(注15)。
履任徐邑,甫下车,即以培养士风,读书立品为要务,徐之文风亦尉然而起,登贤书捷南宫(注16)者踵相接焉。而公谓同声相应,至德不孤,业有意于育才良,不可无书院,受捐廉千金为士绅倡首,夏经始,孟冬落成,创百年绝无之胜事,罗一时有造之文人。公俾多士范,我驰驱多士奉公,遵其趋步,诚堪垂近时之矩镬(注17),得始化之本源矣(注18)。且公乐育之馀尤重节孝,凡有节矢松筠(注19)、孝事姑舅者,靡不至为表扬,用昭激劝,是以投牒者不下百数十人,悉于捐廉请旌,不取一钱之费。于呼公指冰壶(注20)以表素彼,标彤管(注21)以杨休不,俱芳微足式哉。从来善为政者有利必兴,有弊必革。徐邑地下如沟,三河环绕(注22);城当孔道,九省通衢(注23)。灌溉之利人多争,争则交忌而利转微;征徭之弊人多畏,畏则藏奸而弊滋大。公知其然也。相其土宜,度其水势,归者仍之,废者新之。沟渠各有成规,故田原之饶沃,视从前为较加。去其浮务,汰其纷烦,册以纪之,榜以示之。胥吏不能乾没,故差马之派摊视从前减半。而公犹窃窃然,虑一己之精神未蕆(注24),百姓之劳困未苏焉。迩者,邻境之烽烟未靖,专城之缉捕宜严。协助兵丁,籍资团练(注25),支给出在民间,公虑民力之不堪也。因捐俸以畜之,而团勇亦服公。折冲竞为用命。邑有盗贼某耳,公威名灭迹远扬,闾巷安堵(注26)。往岁,秦逃军千余,猝过境,自西而东,所至多扰。公带勇镇抚,莫之敢逞。间有强攫民物者,公缚归,其长枭二首于城外,余各帖然(注27)。戎马扰攘中,胆识如公顾可多得欤!公自是益讲求防御,以为城也者。古人所以慎管龠(注28),防寇盗,禁虣乱(注29),察奸究者也。徐之城颓圮已甚,非补筑不可,因为之。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糇粮(注30),俾无冗工,无靡费邑之人,如庶民子来,不数月告竣。(注31)此又公筹防之实政,昭然共见者。他若察稻征芒,鞭纷见屑,心平似水,烛照如神。揭数十载之覆盆,清数百家之积牒。无非安良除莠,劝善惩顽。曾有差兵自西来者,过高花镇,夺民马而去。公闻之,即跨马急追,收还民马。询悉刁情(注32),详之上宪(注33)。上宪知公有折狱才,也往往以邻邑久悬之案委之,莫不得公一言心服以去。所谓片言折狱,惟公足以当之矣!
且夫弊群吏者计尚廉,怀永图者德宜儉。惟儉足以养廉,故用过乎儉,占利贞也。公崇尚儉约,俾济廉能,升米束薪,悉从时价取诸市。家人门子(注34),不以华服章其身。是以闿泽云流德威,雷动一切,上理更仆难终,此升任之荣所由至也。于呼快睹朗星,难留卿月。每闻折柳(注35)曷禁。思棠醲膏,将与象水
(注36)同流,雅望合偕凤山(注37),并峙长标。典则小
慰讴吟。他年竹马摇鞭,合再迓并州之节;此日文犀选笔,为先题大尹之碑。
注释:
注1:田雨公,山西盂县人,曾任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少卿,退休后任晋阳书院山长,相当于今高中校长。
注2:司马迁将遵理守法之官称为循吏,此处循声就是说程豫在徐沟也是循吏。
注3:徐沟县古称涂水,清源县古称梗阳。
注4:清代山西省直隶州解州,春秋时称解梁,今在运城市境内。
注5:此处说程公在徐沟短短三年多却政绩卓著。
注6:贞珉即石碑,意为应给程公刻石碑赞美他的事迹。
注7:当时的徐沟县与今清徐县相同,不过县城在徐沟,清源为乡城。
注8:徐沟士绅立德政碑,请田公撰写碑文。
注9:程公的故乡山阳县,即今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高坝店镇凉水井村。
注10:棘闱,科举时代试院之别称,为防止考生传递作弊,在院墙上插棘枝,使人不能爬越,故也称为棘院。
注11:秋赋指欧阳修的《秋声赋》,说程公诗文超群,可夸欧公的秋声赋。
注12:古苑指孔子讲学之杏坛。
注13:《周礼》六官,称宗伯为春官。掌握典礼。后世称执掌礼部的官称春官。此处说程公通礼法。
注14:雁塔,塔名,在西安境内,大雁塔为玄奘所建。唐代新进士在“雁塔题名”。此处说程公是咸丰进士。
注15:牛刀,宰牛用的刀。《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意为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以礼乐来进行教化。比喻大材。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此处是说程公是来徐沟小邑试牛刀来了。
注16:南宫指南书斋,收藏圣贤书的地方。
注17:矩镬:即巨大之锅。
注18:上述一段话,是说程公捐金创建书院之事。根据徐沟县的具体情况,徐沟、清源两座城,中有汾河阻隔,交通不便,便在两城创建了两座书院,县城为金河书院,乡城为梗阳书院,均为夏季动工,初冬完成,放在如今也属大工程。
注19:松筠是清代军机大臣,退休后著书立说。此处提节矢松筠,是说有像松筠保节者,或孝敬老人者,都要予以表彰,报名者100多人,程公不收一文钱。
注20:冰壶是说程公冰清玉洁。
注21:彤管是一种乐器,用乐器颂扬程公。
注22:三河环绕:当时徐沟城有洞涡河(今潇河)、金水河(古涂水,今津水河,已流不到徐沟了)、象峪河环城而过。
注23:九省通衢:九省是多的意思。当时,京官道和省官道均由徐沟通过,是以马传送信息,北门外建有同戈驿,设驿官,养马15匹,马夫5名,官道东西南北可达山西、河北、北京、陕西、河南、内蒙等省市,因此说是孔道,即大道也。
注24:蕆即把事完成。
注25:团练即地方武装。
注26:安堵,指人民生活不受骚扰。
注27:这段故事是说:同治元年(1862)冬,宋景诗黑旗军的逃兵一千余人,由陕西入晋,所过必扰。路过徐沟时,人心惶惶。程公严备以待。城门设守,关卡设防,散兵游勇不敢入城。他还亲自率团练出城弹压,擒获强取民财者就地镇压,民心大安。
注28:《礼记·月令》:“(孟冬之月)修键闭,慎管龠。”郑玄注:“管龠,搏键器也。”
注29:虣乱即暴乱。
注30:糇粮即干粮。
注31:同治元年因河水涨发,徐沟西北部的城墙塌了700多丈,程公组织修复,由于有计划,会用人,几个月就修好了。没浪费材料,没有窝工费钱,同时还修了三座城门楼,在四座城楼上重新挂了匾额。东曰“三河环绕”,南曰“衢通绣甸”,西曰“地临华岳”,北曰“斗拱北辰。”
注32:刁情即狡猾奸诈之情。
注33:上宪指省府之长官。
注34:门子指程公的门生。
注35:折柳:《三辅黄图·桥》:“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人将折柳称为送别客人的代称。
注36:象水指象峪河。
注37:凤山指太谷南面的凤山。
点评:
据上述碑文及有关史料,程豫前辈,用古语说就是循吏,用现代语说就是勤政廉洁的好官。他在清徐做知县短短三年多,却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方面,他根据清徐的具体情况,虽是弹丸小县,但自古就是两县,西是梗阳,东是涂水,当时,东是县城,西是乡城,中有汾河阻隔,交通很不方便。于是在县城创建了金河书院,乡城创建了梗阳书院,并得到两个封疆大吏乔松年、徐继畲的支持,并为两院书写了碑文。他身在县城,却十分关注乡城,亲自为梗阳书院订立章程,支援银两,使一县双峰并峙。自建院后的40多年中,徐沟中举11人,进士3人;清源中举11人,进士1人。陈受中、刘文炳、洛鉴明、刘赋都等均为享誉三晋的著名学者。直至如今,清中、徐中仍为太原市的重点中学,仍保持双峰并峙。
第二,在治安方面,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他组织修城垣、办团练、审冤案等办法,防止了兵匪和盗贼对百姓的骚扰,特别是他能亲自率兵镇抚兵匪、追回盗马,真是难能可贵。他又多谋善断,案无留牍,牢无冤狱。邻近太谷、祁县有难决的悬案、疑案,常请他帮助审理。因此人们称他“心平似水,烛照如神。”
第三,在廉政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员,能处处为人民作想,设法减轻农民负担,不论修城也好,兴水利也好,办团练也好,都是亲自抓,事前有计划,事中勤检查,事后公布账目,并制定规章制度。他的家人和门生都同百姓一样,在市场购物,不穿华丽衣服。办学、办团练都要捐廉金,升山西按察使后,还为梗阳书院捐廉金500两,加历年利息300两。
相信新一代的党政领导,一定能继承前辈的好传统,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撸起袖子大干苦干,为把清徐建成文化强县、经济强县、生态美好县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