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上的吟唱 ——观宁夏贺兰山岩画 作者:韩玉林 时间:2017-02-24 次数:146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岩画,就是很早以前的古人用石器、铜器或者铁器当画笔,凿刻在岩石上的画儿。没去银川之前,我是不知道岩画的,更不知道贺兰山的岩画竟名冠世界之首。抵达银川后,听导游讲:“没有贺兰山,便没有宁夏川。”来到宁夏,必到银川,到了银川,则一定不能错过贺兰山岩画。因贺兰山岩画是史前艺术的奇观,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可谓举世无双。
  盛夏的银川,天空湛蓝,白云朵朵,气候宜人。我们一行20多人从银川出发,一路上柏油马路宽广平坦,两旁槐树、杨树成行,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绿油油的水稻丰收在望。远处的贺兰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的雄伟壮观。贺兰口距银川56公里,车行1个多小时便到达目的地。进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石头门上镌刻着“贺兰山岩画”。我们拾阶而上,首先走进了“银川世界岩画馆”。
  2008年建成的“银川世界岩画馆”,坐落在贺兰山岩画风景区,是中国唯一的岩画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岩画博物馆。它建筑面积4106平方米,分5个展厅:世界岩画展厅、中国岩画展厅、贺兰山岩画展厅、原始艺术展厅、专题展厅。这里精选了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岩画图录、拓片、实物以及同时代的原始艺术展品共546件,集中展示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200多个岩画点的精品内容。通过参观和听导游讲解,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岩画是凝固在岩石上的一部巨大史诗,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是世界上岩画较为丰富的国家,分布在全国17个省市,内容以动物和人面像为主,风格较为写实,技法多为凿刻。
  在古代,贺兰山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那时候,还没有发明出文字和纸张,住在贺兰山一带的人们,为了把自己的生产生活场景记录下来,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把石壁或者大石头当作纸,在上面敲凿磨刻出许多形像生动、线条优美的图案来。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7处遗存岩画,近20000幅之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贺兰口岩画。

 


  据考古学界的保守估计,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间,北方少数民族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岩画内容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了世界各国岩画的所有内容。有动物图像、人面像、人体像、生活图像、符号与图案等5大类,其中,人面像岩画堪称世界之最。根据专家们对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的分析,贺兰口岩画是在不同时期,先后刻制而成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它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刻制的方法有凿刻和磨刻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众多的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
  贺兰口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这里山势峻峭,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当我们走进山口,但见景色幽雅,风景如画,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奇峰叠嶂之间,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内容以人面像为主,其次是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此外,还凿有狩猎、祭祀的场面,还有日、月、星、辰、人手、人脚及西夏文字等。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极强。有的人头上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有的大耳朵高鼻子,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弧形纹。有几幅是一个站立的人,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像。还有一些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在表现动物的图形中,简洁粗犷,形像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双角突出的岩羊、飞驰的骏马、摇尾巴的狗,还有飞鸟的图形和不知名的猛兽等形像。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纯真的感受。

 


  最著名的一幅岩画是在沟的北侧崖壁上的“太阳神”,离沟底40余米高,我们爬上陡峭的小径才靠近它,欣赏了一番。这块大约一米半见方的作品,号称镇山之宝。它是将太阳刻成人面的图像,刻制的细腻和太阳神的造型是独一无二的。很多太阳神四周都是放射状的,而它只有头部有放射形线条代表光束,面部呈圆形,撅着嘴,重环双眼,长有睫毛,炯炯有神,看上去很威武。这幅太阳神岩画,现在享誉全球,图像资料里总能见到它,银川出售的工艺品里也少不了它。另一个特别有趣的是手印。山沟北侧有一面光滑的石壁,刻着一个桃形人面,下方左右各有一只手的图形,其中一只手连带着半截手臂,手形刻画精细,纤润柔美,简直可以当现代的手模。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女人的手,并且是母权的代表。
  岩画,这一人类没有文字之前的文化,它稚拙、纯朴,粗犷,是我们祖先纯真情感和真实生活的精彩表现。有句话说,不去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在这里我想说,不看岩画,不知道中国文化的渊源流长。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