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提灯会 作者:张仲杰 时间:2017-02-10 次数:9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1950年,是农历的庚寅年。我在县城的城内完小读书。临放寒假时,学校布置全校五、六年级的同学,每人制作一只灯笼,正月十五元宵节,来校参加“县城提灯会”。当时全县尚无一所中学,我们县城内的两所高完校,即是县内的“最高学府。”参加县里举行的各种集会,就成为我们倍感自豪的任务。
  腊月里的一天,我与我的同学朋年,一起去到县城的“竹编铺”,购买制作灯笼需要的竹篾条。那位竹器师傅听到我们要参加县城的“提灯会”时,向我们投过来一束赞赏的目光,真让我们感到无尚的光荣。只见他高兴地拿起几支长长的青竹杆,手持锋利的刀具将竹杆劈为竹条;又将竹条抱在怀间,削去内瓤,那竹条瞬间便变得平直而且柔软;接着将刀锋不断地从竹条顶端插入,很快每一根竹条都被破为三、四根竹篾条。我们手持一条条柔软而细长的竹篾条,犹如拿到高分的考卷,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付了钱之后,便快步向回家的路上奔去。
  小年过后,马上就是春节了,一种紧迫感催促着我,紧锣密鼓地开始制作灯笼。做一只什么样的灯笼好呢?家里有每年悬挂过的灯笼,那是由木条和玻璃合成的宫灯,显然不适宜提灯会使用。在苦思冥想中,突然看到了墙上张贴着的一幅年画。画中是一个白胖白胖的小男孩,身穿一件大红色的肚兜,怀间抱着一条几乎和他一样高大的鱼。那条鱼瞪着圆圆的大眼睛,高仰着头,尾巴向上翘起,精神抖擞十分可爱。一种制作鱼形灯笼的想法,即刻浮现在我的脑际。说干就干,将所有的竹篾条铺摊在炕上。如何制作呢?左思右想一筹莫展。哥哥走过来说:“做灯笼,先应该考虑放蜡烛的地方。”哥哥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于是,我便拿起两根竹篾条铺在眼前,又裁了两截比一支蜡烛稍长的竹篾条用棉线捆绑起来,形成了一个正方形。又做了同样的一个“正方形”,将这两个正方形用四根与正方形边长一样的竹篾条连接起来。一个足以放置一支蜡烛的正方体便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将这个正方体设想为鱼的肚子,又制作了一只小圆圈,在“鱼肚子”的前面约二十公分的位置,和四根竹篾条连接起来,鱼的大口便宣告完成。我又在“鱼肚子”的后面三十公分处,将延长的竹篾上,也连接了一个“小圆圈”,在“小圆圈”的后面,将四条延长的竹篾条,又弯出了一个小扇形,鱼的尾巴便完成了。鱼的雏形制作好之后,我又在鱼的嘴巴左右各加了一个小圆圈,算作鱼的两鳃。一只完整鱼的龙骨架便制作好了。
  看着完成的龙骨架,我乐坏了。爸爸也拍着我的脑袋高兴地夸奖我爱动脑子。为我在灯笼底部安装了一只小木板,上面装了一只小铁钉,让蜡烛稳定在鱼肚子的正中间。又从小木板两头各引出一条长长的细铁丝,一直伸到鱼的上方;合并后,弯出了一只铁钩,既可以提在手里,也可悬挂起来。妈妈找到一块透明的“玻璃纸”,犹如当今的高档透明塑料布,让烛光完整地向外扩散。我和哥哥在鱼的各部位,先缠上细纸条,再粘贴上薄薄的白纸;又拿上广告色,将鱼的身体画上鱼鳞,涂上红色与金色相间的颜色。一只栩栩如生的大鱼灯笼便悬挂在我家的正屋门口。真是鱼灯融融,年味浓浓,为欢乐的佳节增添了无尽的色彩。
  正月十五那天,天还未亮我便一骨碌爬起来,穿好衣服,就要出发。妈妈劝我吃了早饭再走也不迟,可我的心早已飞向我们的学校。我与朋年一道,我提大鱼灯;他提红五星灯。我们将蜡烛点燃,一路上踏着红红的烛光,兴高采烈难以言表,真是风尘仆仆一路歌。县城早已沸腾起来了。鞭炮声此起彼伏,各单位与各个村里的社火,陆陆续续地走向街头。踩高跷、划旱船、推推车、扭秧歌、背铁棍,在欢乐的锣鼓声中,表演着,欢呼着。欢呼党的好领导,欢呼伟大领袖毛主席;欢庆解放后的好生活。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手提各具特色的灯笼,在鼓号声中悠悠地走上街头。元宵节的晚上,手提的灯笼全部点亮,犹如银河降落人间。每一条街上,都是锣鼓喧天,灯火辉煌。欢乐的人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时间,隆隆的锣鼓声响彻云宵,照亮了天照亮了地,照亮了全县人民明亮的心。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