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是父母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我是谁”更重要。父母尽己所能做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
女儿出生四年以来,我并没有特别紧张她的教育和管理,一切顺其自然。这和我的性格有关,也是因为工作忙。
总的来说,女儿是个不让人操心的孩子,小时候就很少哭闹。她才8个月,我就把她扔到农村的姥姥家,走时,她笑着跟我挥手,用稚嫩的语音,妈妈,拜拜。
每次想到这个镜头我就很想哭。有些孩子天生具备察言观色和判断形势的能力,知道无法改变,那就顺其自然。
女儿就是,她的妈妈,我也是这样。
我很少要求女儿必须怎样,无论怎样的她,都是我的女儿,我愿意无条件地接受她,无条件地爱她。我相信,她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努力……从她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并将伴随她的一生,这些是属于她的,我无从要求,也无法改变。
就像我的父母,他们赋予我健康,却没办法要求我的灵魂,我是自己把自己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父母和子女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是管理和被管理?教育和被教育?还是一方是另一方的附属品?
我希望我和女儿是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独立平等的个体,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关爱,却要各自努力,各自去做最好的自己。
女儿上幼儿园后一个月开始,就没再出现过早晨哭闹不去幼儿园的行为。因为我告诉她,她必须上幼儿园,就像爸爸、妈妈必须上班一样,这是无法改变的事情,哭闹也不行。
我和老公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从未有过一刻的松懈,他是工作狂,我是标准的职业女性,除了生女儿那段时间,我甚至没怎么请过假。所以在女儿眼里,工作是爸爸妈妈很重要的事情,上幼儿园,也就是她很重要的事情。
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感慨颇多。
一位父亲,没有很好的工作,也没有严厉的性格,在一家教育机构当类似看门人的角色,却每天看书、练书法。
朋友的孩子在那家机构学习,朋友偶尔会注意他的书法,写的真不怎么样,可他却每天都很认真地在练习。
终于有一天,他告诉朋友,他练书法不是兴趣,也不是爱好,他就是想让他的孩子们看到,他们的爸爸是个没大出息的人,却不是碌碌无为,而是每天都找点正经事情来做。
他有两个孩子,都在很好的大学读书,非常优秀。
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女儿那么喜欢玩电脑、摆弄我们的手机、看电视,并且屡教不改。因为在家的时间我爱上网,她的爸爸爱玩手机,而姥姥则爱看电视。
我想我再怎么呵斥女儿也是没有用的,如果家里的三个大人不改掉自己的习惯。孩子本是一张白纸,如果她没有做好,那么一定是因为大人没有做好。
当我们要求孩子看书学习的时候,我们自己在干什么?当我们禁止孩子看电视打电脑玩手机的时候,我们自己在干什么?
父母都在期盼、要求甚至逼迫自己的孩子,学习最好、英语最好、舞蹈最好、人际关系最好……只是很少想过,父母是否尽最大所能,做到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都没有做到,凭什么要求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