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速度似乎成为衡量一种支付方式好坏的唯一标准,安不安全、发现问题能不能及时追回资金则往往被人们忽视。支付方式愈来愈便捷的同时,也被一些犯罪分子所利用。尤其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潜在受害人群。
在电信诈骗多发的当下,我们的钱包需要监管部门、银行和支付机构以及我们自己共同保护。
2016年以来,监管部门从加强账户实名制、阻断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资金转移的主要通道、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诸多方面采取措施,包括ATM转账24小时后到账、强调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等。一系列新规对震慑网络电信诈骗犯罪、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积极作用已经开始显现。但诈骗分子的技术也在升级,监管部门及银行等应利用技术手段和大数据管理,加强对诈骗分子不法行为的监控,不给诈骗分子以可乘之机。
防范越到位,电信诈骗的成功率也就越低。一些诈骗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其根源是部分消费者防范意识不足。进一步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建立金融消费者教育机制尤为重要。比如在基础教育中加入相关内容,从小培养学生的理财观念和风险意识;又如通过动漫等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金融知识等。
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也将在防范电信诈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诈骗分子实施的精准诈骗,敲响了数据安全的警钟。个人信息泄露不仅会给消费者资金安全带来威胁,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也会造成损失。因此,数据获取的合法、数据使用的合法、数据存储的安全和数据传输的安全等,都需要高度重视。
对于个人来说,在寄希望于监管完善、技术升级的同时,也应多留个心眼,对于可疑的电话、短信和链接等不轻信,把好钱包“保卫战”的第一道关口。
提示:
防骗“六招”:
第一招:当接到疑似诈骗电话或短信时,要注意核实对方身份,尤其是对方要求向指定账户汇款时,绝对不可轻易汇款,应该第一时间报警。
第二招:非正常号码,如0019等开头的号码为境外来电,请勿轻易回复;不法分子通过软件可以任意设置来电号码,不要轻易相信来电显示的所谓“官方号码”。
第三招:了解基本的金融常识,坚持使用常用熟悉的渠道。如要尝试使用自己不熟悉的银行业务,可先咨询银行网点工作人员。
第四招:千万别泄漏银行卡密码。用户银行密码等私密资料在银行系统中多为非明文储存,银行工作人员无法直接看到,任何银行工作人员电话要求用户告知密码以进行核对的行为都是非正常的,需要严加提防。
第五招:公安民警、税务工作人员绝对不会打电话指导被害人如何转账、设密码;公安部门也绝不可能提供所谓的“安全账户”。如对犯罪分子所述情况有不确定性,应通过110、当地税务公开热线等官方电话核实情况。
第六招:犯罪分子从一个渠道掌握到的信息都是片面有限的,应在不提供更多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冷静要求对方提供更多信息,或是要求其从官方渠道(APP通知、官网通知等)内进行操作,勿轻信短信、邮件等渠道中的链接等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