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二十四节气”由此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这标志着华夏大地研制的历法走向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二十四节气”的一致认可更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十四节气”的造历与研发,据史料相传,可始于尧古时代的清徐县尧城村。据史料钦定四库全书“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四载:“帝尧庙在尧城镇,旧传陶唐造历之所故立庙。”明万历年太原府志卷之二十四亦载:“陶唐城在清源县东南四十里。陶唐氏自涿鹿徙居於此,俗又谓姚城。”同样清徐旧志——清源乡志卷十一载:“陶唐城,在城南三十里。旧传陶唐氏自涿鹿徙居此,或云陶唐造历之所,今名尧城镇。”由此可见,清徐尧城村为我国原始造历之所。谓“二十四节气”的发祥地之一。为此,我认为在远古陶唐时代,清徐尧城已在此开地造历,有据可查,亦是我国研制“节气”的源头,深值得进一步发掘光大。望广大学者、专家多多前来研讨、发掘,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翔实的“节气”资料。
尧城村,明清时期为尧城镇。今是清徐县河东一个大村子,上世纪五十年代,村周存砖砌明代城门楼四座,夯土城墙相连环绕,城内三街六巷,店铺林立,市井繁华。随着时代的发展,城楼城墙逐步消失。
相传4000年前,尧王带领他的陶唐氏部落,由河北涿鹿徙迁于此(今名清徐县尧城村),并在此立国建都。期间,勤劳的陶唐氏部落在这里开垦荒田,驯养六畜,教民稼穑,改天换地,在这块土地上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史书上传记的“尧天舜日”即:“贤明帝王为天,太平盛世为日”,大概即是指此吧。尧王同时还分派他的天文官羲仲,羲叔与和仲、和叔两兄弟分驻四方昼夜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转与变化。他们在观察中,发现村南屋檐上有一种草异常奇特,草的叶子像荚,古人称蓂荚草。此草每天长一叶,十五天后落一叶,此时正好月亮圆满。鉴此制定出“朔日”与“望日”,即夏历(今称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后又根据天气冷暖和日出运转的变化,初步制定出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八节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据传直到夏朝才逐步将我国的节气完善为“二十四节气”。后因此地多年水患侵害,遂将部落南下徙迁河东平阳(今临汾城)。多年后,乡人为纪念尧王在此地的功德,故在尧王住过的屋舍地立庙,称帝尧庙以祭祀。帝尧庙:在该村村北。据太原府志卷之十四载:“帝尧庙,县东三十里,元至正年建”。庙原为三重檐建筑,清康熙年重修时,因资金短缺,改建成二重檐建筑。庙内中央塑帝尧坐像,两侧分别立四大臣天文官。塑像慈目,专注。处处展示出乡人对尧王及四大天文官的敬重和怀念。该庙亦是太原地区以及周边市区唯一的一处突显唐尧时代的始初造历之所。为此,国务院于2016年6月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