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都看过央视二套的《鉴宝》节目,应该会对其中的专家鉴定环节最感兴趣,鉴别真伪,评说价值,那是令人心跳的时刻,同时更应该对各位鉴宝专家深广渊博的知识、妙语连珠的评点佩服有加,印象深刻。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他就是清徐籍的鉴宝专家——李元茂先生。
二月初的一天,我和县文联刘永成主席、地税局关长兴副局长等一起与回乡的李元茂先生小座,有幸聆听李先生对传统文化、书法艺术和鉴宝知识的见解与教诲,深深倾倒于先生优雅的风范、丰厚的才智、深邃的造诣和为人的坦诚。
■学识渊博成就卓著
李元茂,祖籍清徐,我国知名的书画鉴定家、书法家、治印家,央视《鉴宝》专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贴专家、西泠印社社员。他生长在太原,是山西金石书道事业的开创者,在1983年与同仁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研究金石书画的专业机构“山西省金石书道研究所”,填补了我国该专业机构上的空白,其人其事载入《中国印学年表》。这是山西自明末傅山之后,三百年来被印学史册入载的第一人,也是在山西印人中加入西泠印社的第一人。他曾任海南省博物馆馆长,现任名誉馆长,定居北京。创作《百寿印存》1982年以国礼赠朝鲜金日成主席,1985年在日本东京堂出版。从1968年至今的四十余年间,艺术作品前后入展了省展、跨省联展、全国性展、国际展等百余次,获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博览特别等级奖、国际第三届书画展银奖、世界银奖、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等;1987年名字被载入印学史册《中国印学年鉴》;1993年获“世界艺术名人”称号,作品载入大型专集多部;有专著《徐徐斋印痕》、《名石治印》、《中国篆刻百家·李元茂卷》、《古书画仿制研究》、《书画鉴定学讲义》等多部;李元茂五十年目鉴书画、碑帖、田黄石及古印等杂器近百万件,在清华大学、国家画院、鉴宝大讲堂等院校讲授书画鉴定学。
■殷殷期望真诚治学
初见李元茂先生,给人第一印象是一位精神矍铄、和蔼可亲的邻居大爷,穿一件普通的棉衣,衣着朴素但气度不凡,尽显大家风范。刚刚落座,刘永成就向李元茂介绍我们几位均是书法爱好者,李元茂即问起我们习练几年,有无带作品来,在知道我们都没带后,先生遗憾地表示看过作品才能评点指导。随后他嘱咐我们要做“书家”,不做“书匠”,要坐的住,耐得住寂寞,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刻意为之,只能走向事物的反面。李先生开门见山的一席话让在座的都很感动,无不为先生的真诚和直率而折服。
对大家不断提出的在书法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李元茂先生不厌其烦,一一解答,深入浅出,耐心讲解。他说,要想成为真正的书家,就是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做好书法计划的同时,必须订好读书计划,书法是学识的反映,也是学识的物化。随之和我们讲起他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张颔攻文字考据学的事,他说不拜张颔为师,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做学问,什么才是真正的书法家。的确,李元茂先生对书法的定义比我们常人的理解要高出一个层次,我想,这也是他几十年来苦心孤诣,坚持读书习字的结果。
■传承文化情系家乡
李元茂先生现在虽然身居京华,却始终不忘故乡——孟封镇南里旺村。他经常帮助和接济有困难的乡亲,逢年过节,他会专门托人购置米面等物品,按人数发放,慰问乡人,以表达一位游子对家乡父老的报答之情。
他这次回到清徐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同时成立了李元茂清徐书法工作室,体现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更是对家乡文化事业的关心。省、市、县有关领导、省城书画界名流共500余人出席了活动开幕式,余秋雨等人发来了贺电。这次活动展出了李元茂参加中央电视台《鉴宝》等国家级书画鉴定活动的图片资料和部分草篆和篆刻书法作品。谈到此次家乡之行,李元茂先生对近年来清徐经济有了飞跃发展感到欣慰,对清徐县领导重视文化建设的精神给予褒奖。他认为文化的繁荣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家乡创办工作室目的就是面向各界招收学员和访问学者,为书画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为家乡培养书画人才,为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家乡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不能不让人称奇的是李元茂先生乡音未改,用满口流利地道的清徐话和大家交谈,把他自己的艺术经历,鉴宝常识,人生体会……用家乡话和我们娓娓道来,让大家倍感亲切。过后我上网查了不少他在不同场合鉴宝的视频,他的普通话又是那么标准而流畅,让人唏嘘不已,更加钦佩李先生的博学和才能。
■慈爱可祥舔犊情深
李元茂先生还谈到了他送子学艺的事,那是去年春节期间,《师承殊道——潘天寿学生书画邀请展》在太原举行,10余位当代书画家的作品在文联大厦展出。潘天寿先生是近现代杰出的国画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四大家之一,潘天寿先生的学生、国画大师金林观也带着作品来到太原。李元茂专程从北京回到太原,主动上门拜访,把儿子李璐送给金先生作入室弟子。他说“金林观先生是画界少有的人才,而他的人品更是令我十分尊重和敬佩,这也是我送子拜师的原因。”可以看出李先生对一个人所具有的品德十分看重,作字先做人,他觉得儿子就得跟这样的老师学习,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他还提到儿子在事业上的发展,可以感觉到这是老人心头最挂念的,看着说话时他微微湿润的眼睛,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深深感受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挚爱和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
以上随笔记述了一部分与李元茂先生在一起的所见所闻和些许感受,不尽全面也略显肤浅,但在短短的时间里,足以让我们领略了一位德艺双馨的大师的风采和魅力,使我们受益匪浅,享用终身。让我们共同祝愿他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感动的同时,也祝愿他的生命与艺术之树根深叶茂、历久弥青。
